-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顺口溜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室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 1
一、游泳安全要点
1、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
2、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
3、若在江、河、湖、海游泳,则必须有伴相陪,不可单独游泳;
4、下水前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在此游泳;
5、不要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峡谷游泳。这些地方的水深浅不一,而且凉,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很不安全;
6、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以脚先入水较为安全;
7、在海中游泳,要沿着海岸线平行方向而游,游泳技术不精良或体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处。在海岸做一标记,留意自己是否被冲出太远,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安全。
二、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游泳前应考虑身体状况,如果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游泳。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不要立刻跳入水中。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三、夏季游泳溺水自救方略
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对水情不熟而贸然下水,极易造成生命危险。
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专家介绍,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四、游泳时耳朵进水怎么办?
由于水又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耳内进水后应及时将水排出,最常见的方法是:
1、单足跳跃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从外耳道流出。
2、活动外耳道法:可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拉耳廓;
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
由于游泳池或河水不干净,污水入耳后引起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处理不当,如不洁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几种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耵聍阻塞,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如果耳内进水后出现以上症状,应暂时停止游泳,并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五、夏天游泳注意事项
夏天游泳注意事项很多,应从多方面来考量,在此简单介绍:饭后、饮酒不宜游泳。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眼疾不宜游泳。感冒、生病、身体不适或虚弱不宜游泳。雷雨的天候不宜游泳。水温太低、太凉不宜游泳。游泳时禁止与同伴过份的开玩笑。不要随兴下水,特别是野外。风浪太大、照明不佳不要游泳。不明水域不要游泳、跳水。水浅、人多不可跳水。要在有救生员及合格场所游泳。下水前先做暖身运动。下水的装备要带全,一定要带泳镜。水中切忌慌、乱,如遇抽筋,请保持冷静,改用仰漂。平日有机会就参加心肺复苏术训练及水中自救训练,如遇人溺水,没有把握不应下水救人,可一面大声呼救一面利用竹竿、树枝、绳索、衣服或漂浮物抢救。露营、钓鱼、野外活动如靠近水边时,应严防小孩意外落水。海边或户外游泳要防止晒伤及脚底刺伤。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 2
一、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溺水?
野外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溪流等,可能存在水草缠绕、暗礁、漩涡、水位突然变深等隐患,且缺乏救生人员和设备。
游泳池:即使在正规泳池,若未遵守规则(如独自去深水区、在池边奔跑、打闹),或泳池管理不到位(救生员不在岗),也可能发生危险。
二、防溺水 “六不” 原则(重点牢记!)
不私自到野外水域玩耍、游泳。
不擅自与同学或朋友结伴去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如救生圈、救生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了解水下地形、深浅易遇险)。
不盲目下水施救(见下文 “应急救援” 部分)。
三、不同场景的防溺水措施
(一)野外水域游泳 / 玩耍时
穿戴安全装备:若需在安全水域游泳,务必穿合格的救生衣,避免使用充气玩具(如游泳圈、充气沙发),因其可能漏气或被水流冲走。
观察环境:下水前检查水域周边是否有 “禁止游泳” 标识,确认水域深浅、有无暗流、水草、石头等,避免在水库泄洪区、河道交叉口等危险区域活动。
结伴而行:至少 3 人以上同行,相互照应,指定 1 人作为 “安全观察员”,随时留意同伴状态。
(二)在游泳池时
选择正规泳池:查看泳池是否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救生员是否持证上岗且在岗,泳池救生设备(如救生杆、救生圈)是否齐全。
遵守规则:不进入超过自己身高的深水区,不在泳池内跳水、潜水(可能撞到池底导致颈椎受伤),不推搡他人或在池边追逐。
(三)家长 / 监护人注意事项
时刻看护:带孩子去水边(如沙滩、泳池)时,必须保持 “一臂距离”,避免分心(如玩手机、聊天),即使孩子会游泳,也不能放松警惕。
教育孩子:教会孩子识别危险水域,讲解溺水的严重性,可通过动画、故事等方式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提前准备:让孩子学习基础游泳技能和自救方法(如漂浮、踩水),但需注意:会游泳≠不会溺水,野外水域风险远高于泳池。
四、溺水的常见迹象(需迅速识别!)
无声呼救:溺水者通常无法大声呼喊,可能只在水面挣扎,头部时沉时浮,嘴巴张合(想呼吸但被水呛到)。
身体姿势异常:手臂僵直或无力划水,双腿无法踩水,身体垂直于水面,看似 “站着” 不动或向后倾斜。
表情痛苦:嘴唇发紫、脸色苍白,眼神惊恐或呆滞,可能发出 “咯咯” 的呛水声。
注意:若发现有人出现上述迹象,不要误以为是 “在玩水”,需立即采取行动!
五、应急救援:发现溺水者,该怎么做?
(一)切勿盲目下水施救!
普通人若未受过专业救援训练,下水可能被溺水者紧紧抓住,导致两人同时遇险。
(二)正确救援步骤
大声呼救:立即呼喊 “有人溺水了!”,寻求周围成年人帮助,同时拨打 119(消防)、120(急救)。
利用工具救援:
若有救生圈、救生杆、长竹竿、绳子等,将其伸向溺水者,让对方抓住后拉至岸边。
若没有专业工具,可找结实的长木棍(如树枝),让溺水者抓住,注意自己站稳,避免被拉下水。
岸上急救(溺水者被救上岸后)
检查意识和呼吸:拍打溺水者肩膀,呼叫其名字,观察有无反应及呼吸(观察胸部是否起伏,听口鼻有无气息)。
清理口鼻异物:若溺水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立即用手指(缠上纱布或手帕)清除其口中的泥沙、水草等异物,解开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肺复苏(CPR):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具体步骤可参考专业急救教程,或在 120 指导下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六、溺水后的自救方法
保持冷静:若不慎落水,先屏住呼吸,避免惊慌挣扎(越挣扎越容易下沉),放松身体,尝试让头部浮出水面。
调整姿势:仰躺在水面上,四肢自然伸展,利用浮力保持漂浮,等待救援;若会游泳,可缓慢划水向岸边移动,但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抓住漂浮物:若附近有树枝、木板、救生圈等,尽力抓住固定物体。
七、其他注意事项
酒后不游泳:酒精会影响判断力和身体协调性,增加溺水风险。
剧烈运动后不立即下水:身体发热时突然入水,可能导致抽筋(如小腿、脚部抽筋,此时应保持冷静,用手抓住抽筋部位拉伸,缓慢游向岸边)。
学习专业急救知识:家长、教师等可参加心肺复苏(CPR)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相关文章:
夏季防溺水安全作文04-21
防溺水安全知识07-24
防溺水安全知识08-17
防溺水安全知识07-29
防溺水安全的知识05-29
防溺水安全的知识【经典】05-30
夏季四防安全知识07-09
夏季四防的安全知识07-21
夏季防中暑安全知识05-16
夏季防溺水安全知识顺口溜100句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