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夕酒醒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夕酒醒》是晚唐诗人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表面上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其实为一首咏史怀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夕酒醒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春夕酒醒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译文
乐曲刚停就醉倒了我这蛮奴,酃醁的余香飘散在翠色酒炉。
半夜醒来照明的红蜡快燃尽,蜡脂融泪变成一枝美丽珊瑚。
注释
春夕:春天的夜晚。
四弦(xián):指琵琶,因有四根弦,故称。这里代指音乐。罢:停止。蛮奴:诗人自称。宋以前男女皆可称“奴”。皮日休是复州竟陵人,竟陵春秋时楚地,中原地区称楚为“荆蛮”,故诗人自称“蛮奴”。
酃醁(línglù):又作“酃渌”,古代的一种美酒,也称“酃酒”。酃,地名,在今湖南省;醁,美酒。馀(yú):残留。翠炉:翡翠色的水炉。
蜡:蜡烛。
寒泪:春寒中熔化的蜡脂。珊瑚: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颜色鲜艳美丽。
赏析:
此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不正面描写宴会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诗人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人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蛮奴”上着一“醉”字,煞是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
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唐音癸签》卷八)。这首中举后写的《春夕酒醒》与诗人得第前写的另一首诗《闲夜酒醒》相比,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两首诗同是写酒后醒来孤独之感,但与“朴涩无采”,语言清新的《闲夜酒醒》相比,《春夕酒醒》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香”,“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辞藻华丽,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艺术特色。
此诗以议论为主,在形象思维、情韵等方面较李商隐《隋宫》一类作品不免略逊一筹;但在立意的新奇、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春夕酒醒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和袭美春夕酒醒》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翻译
几年来无所事事漂泊于江湖,这一次又醉倒在黄公的酒垆。
酒醒后才发现月亮挂在天上,花影映满全身需要有人来扶。
注释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
黄公酒垆: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
觉:酒醒。
倩: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陆龟蒙和皮日休(字袭美)是挚交好友,都染上嗜酒的癖性,常常相邀尽兴,以诗相和,聊作慰藉。一日,陆皮二人赴宴狂饮,都不胜酒力醉倒在地。昏睡一觉醒来时,周遭环境不免让诗人有所触动。皮日休先作《春夕酒醒》,陆龟蒙答以《和袭美春夕酒醒》。
赏析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春夕酒醒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春夕酒醒》
四弦才罢醉蛮奴,
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诗题一作《春夕酒醒呈张祜》)
逐句翻译
「四弦才罢醉蛮奴」
译:琵琶四弦刚停奏,我这醉客(自称"蛮奴")已酣然入梦
注:"蛮奴"是诗人自嘲之称,唐代常以"蛮"代指南方,暗示其楚地出身
「酃醁馀香在翠炉」
译:名酒"酃醁"的残香仍萦绕在翡翠色的酒炉中
注:"酃醁"是湖南名酒,与首句"蛮奴"形成地域呼应
「夜半醒来红蜡短」
译:夜半酒醒时,发现红烛已燃至短残
注:"红蜡短"暗示独饮时间之久,暗含寂寥
「一枝寒泪作珊瑚」
译:烛泪凝结如珊瑚枝,透着寒意
注:将固态烛泪比作深海珊瑚,赋予凄美意象
诗歌赏析
1. 意象三重奏
听觉残留:停奏的琵琶声(虚写)与现实的寂静形成反差
嗅觉记忆:酒香残留强化"醉醒"的恍惚感
视觉隐喻:"红蜡短"喻指年华消耗,"珊瑚泪"象征凝固的哀愁
2. 情感张力
表层是酒醒后的慵懒闲适,深层却透露出:
时间流逝的焦虑(蜡烛将尽)
才士不遇的.孤寂(自比"蛮奴")
对艺术永恒的追求(泪化珊瑚的升华)
3. 艺术特色
色彩对照:翠炉/红蜡/珊瑚构成冷暧交织的画面
时空压缩:从宴饮(过去)→酒醒(现在)→烛泪(永恒)的跳跃
以物观我:借烛泪形态暗示诗人泪痕,物我合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皮日休隐居鹿门山时期(约867年),表面写春夜酒醒,实则蕴含:
科举失意:此前多次落第,自称"蛮奴"暗含边缘化身份认同
乱世预感:唐僖宗年间社会,"珊瑚泪"或喻时代伤痛
文人雅趣:与友人张祜共饮,反映晚唐诗人以酒避世的常态
名家评点
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评:
"皮袭美(皮日休)诗多纤艳,独此篇寓凄怆于瑰丽,珊瑚泪三字,真堪铸金事之。"
延伸思考
诗中"烛泪化珊瑚"的意象,可与以下作品对比: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悲壮)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闺怨)
李贺《秦王饮酒》"珊瑚枕腻鸦鬟乱"(奢靡)
【春夕酒醒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春夕酒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8-20
皮日休《春夕酒醒》原文译文赏析12-04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03-26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04-26
春怨原文、翻译、赏析01-14
《春怨》原文及翻译赏析07-15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03-22
《送春 》原文及翻译赏析03-21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06-23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