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5-07-08 11:21:38 蔼媚 古籍 我要投稿

塞上原文、翻译、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塞上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塞上》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⑴,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⑵,尽提金勒向云看⑶。

  作品注释

  ⑴鸣骹(xiāo):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⑵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⑶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作品译文

  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北宋初年,当时国家统一不久,国力渐长,主要对抗势力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等,作者当时怀着报效国家之志,创作此诗。

  作品鉴赏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写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表明《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作者简介

  柳开(947~1000),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属河北)人。973年(开宝六年)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平兴国中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985年(雍熙二年),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又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他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上符兴州书》)。

  二、《塞上》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释

  1.塞上:乐曲名,出自汉横吹曲辞。

  2.卢龙塞:卢龙塞(今喜峰口)位于迁西县与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8]

  3.亭堠(hòu):驻兵瞭望敌情的土堡。

  4.涨:《文苑英华》作“满”。北溟:古人想象中北方极远的大海。《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此泛指北部边疆。

  5.虏骑:敌人的骑兵。

  6.转斗:即转战,连续在不同地区作战,指久战不决。

  7.李将军:李将军有二,一为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屡败匈奴,北境无虞。另指汉代名将李广,亦屡败匈奴,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二人均为古代良将。此李将军当指李广。

  8. 按节:从容按辔。《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子虚赋》:“案节未舒。”颜师古注:“案节犹弥节也。”王逸注《离骚》“吾令羲和弥节兮”云:“弭,按也;按节,徐步也。”皇都:京城。

  9.总戎:统率军队。

  10.效:献出。纵横谟:指纵横之术,合纵连横的简称,为战国时策士们游说诸侯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包括在政治上、外交上使用分化和争取的手段等。

  11. 郁纡(yū):幽深曲折。此处一语双关,既指山河郁曲之势,亦指心绪郁结难申。

  译文

  我向东走出了卢龙塞,不免心事浩茫感到孤单。

  亭堠排列万里远,大唐的士兵仍在防胡备战。

  战争的烟尘弥漫着北海,敌人的骑兵正在向南驰驱。

  辗转久战岂是最好的计策,和亲通好也不是长远的谋图。

  还是李广将军令人怀念,他防守这里有如闲庭信步。

  他总管军务横扫大漠,一战便擒获了匈奴的单于。

  我也常怀着对朝廷的感服之心,很想为边防献出计谋。

  可是我人微言轻,抚着宝剑向谁诉说,空望着关塞河流盘屈迂回无尽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冬,是作者28岁时出卢龙塞时写的。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这首诗就是写于他北游期间。[3]

  赏析

  此题和《塞下曲》,是由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出塞”、“入塞”旧题衍化而来。内容多写与边塞战事有关的生活及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反对“转斗”、“和亲”的政治主张,以及要求根除边患、安定边疆的强烈愿望,并抒发了自己徒有壮志、无从献策的深沉悲慨。

  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两段,每段八句。前段抒写作者对边庭时局、政策的深沉担忧。开篇两句写作者出塞的忧思。作者往东通过卢龙塞,达到塞外边地时,内心不由产生深深的孤寂。接下来作者具体写他的深虑。后二句写敌方的情形。敌人正骑着马,气势汹汹地朝南方飞奔而来,扬起的飞尘弥漫了整个北海。“南驱”二字突出了敌方的强悍和侵犯性。“边尘”句显示其来势凶猛。写出了敌军在战事上所处的,主动进攻的有利位置。作者通过对边庭政策的,直接评议,指出时政的弊端,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以及忧国忧时的情怀。

  以上主要写作者的忧边之情。接下八句,则抒写诗人对李将军的怀念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说李广曾受命统军于此。“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这两句是说李广主持边庭时,采用横扫大漠的全面进攻,短时间内便使匈奴全面崩溃。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庭时政的主张,即应出战主动迅速,速战速决,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不应被动辗转久战。最后四句抒写作者心中的感慨。“常怀”二句写作者缅怀李将军后的满怀激情。二句意为我因此而心中常常满怀感动奋发之情,很想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雄才大略。然而作者一回到举目“无知己”的现实中,不禁满腔热血、激情顿时化为长长的悲叹。他说“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郁纡”,心中郁结不伸的样子,意为自己满怀雄才大略,无处陈述,壮志不得施展,面对山河空有一腔怅恨。

  这首诗主要抒发作者欲立功边塞的壮怀,以及壮志不得施展的悲慨。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边塞诗从一开始就具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特点。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三、《塞上》谭用之

  秋风汉北雁飞天,单骑那堪绕贺兰。

  碛暗更无岩树影,地平时有野烧瘢。

  貂披寒色和衣冷,剑佩胡霜隔匣寒。

  早晚横戈似飞尉,拥旄深入异田单。

  钵略城边日欲西,游人却忆旧山归。

  牛关集水烟黏步,雕鹗盘空雪满围。

  猎骑静逢边气薄,戍楼寒对暮烟微。

  横行总是男儿事,早晚重来似汉飞。

  词语注释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单骑:一人一马;独自骑马。《后汉书·袁绍传》:“值废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 宋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何单骑以见虏,盖临戎而示情。”钱基博《吴禄贞传》:“禄贞单骑抵延吉,计军实而申儆之。”

  瘢:疮痕,疤瘌,斑点。

  横戈:把戈横拿着。多指作战。唐杜甫《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诗:“胡星坠燕地,汉将仍横戈。”《旧唐书·马璘传》:“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明刘基《辛卯仲冬雨中作》诗之二:“中原豺虎正横戈,天寒风急奈尔何?”鲁一同《重有感》诗:“清酒黄龙约屡讹,珠江瘴海日横戈。”

  拥旄:持旄。借指统率军队。《文选·丘迟》:“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李善注:“班固《涿邪山祝文》:‘杖节拥旄,征人伐鼓。’” 南朝 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诗:“将军拥旄宣庙略,战士横行静夷落。” 清昭梿《啸亭续录·明春二公论战》:“春将军宁亦世代拥旄者,言对敌如角觝然,觉稍势异,即放手再与之扑,不然必颠仆矣。”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 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唐许浑《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明尹耕《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清吴伟业《送纪伯紫往太原》诗:“相依刘越石,清啸戍楼中。”

  作者简介

  谭用之(约公元九三二年前后在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后唐明宗长兴中前后在世。善为诗而官不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四、《塞上》

  塞门关外日光微,角怨单于雁驻飞。

  冲水路从冰解断,逾城人到月明归。

  燕山腊雪销金甲,秦苑秋风脆锦衣。

  欲吊昭君倍惆怅,汉家甥舅竟相违。

  注释

  塞门:边关。《文选·颜延之》:“简伟塞门,献状绛阙。旦刷幽燕,昼秣荆越。”李善注:“塞,紫塞也。有关,故曰门。”宋曾巩《边将》诗:“汛扫沙碛无纤埃,塞门千里常夜开。”明李梦阳《送李中丞赴镇》诗:“塞门萧萧风马鸣,长城雪残春草生。”

  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单于曰头曼。”裴駰集解:“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汉焦赣《易林·屯之无妄》:“左衽为长,国号匈奴,主君旄头,立尊单于。”

  腊雪:冬至后立春前下的雪。唐刘禹锡《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诗:“泰山呈腊雪,隋柳布新年。”宋欧阳修《蝶恋花》词:“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腊雪》:“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

  秦苑:古秦国宫苑。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唐温庭筠《自有扈至京师已后朱樱之期》诗:“秦苑飞禽谙熟早,杜陵游客恨来迟。”

  作者简介

  黄滔(840~911年),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出身贫寒,志向远大。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东峰书堂(今广化寺旁)苦学,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长安求取功名,由于无人引荐屡试不第,直到唐乾宁二年(895)才考中进士。其时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朝廷无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黄滔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闲职。

【塞上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6-04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1-31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5-07

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2-26

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7-04

《塞上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3-15

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精华】06-04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09-29

《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