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时间:2025-07-09 15:52:02 好文 我要投稿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积累

  作者链接

  (一)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二)《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三)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文本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3、孟子是如何说服齐宣王的呢?请尝试梳理孟子的论辩思路。(提示:三大论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过程

  一、检查夯实

  自我检测全文诵读及思路梳理。

  二、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

  1、第一部分中孟子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宣王可以行王道的?

  2、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3、总结孟子论辩的特点

  三、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课后巩固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

  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

  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盍亦反其本矣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劝说_______放弃______________,采纳“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______________的写作特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A层必做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征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①,边人赖之。

  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金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②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时宣府亿万库颇充裕,秉益召商中盐纳粮,料饬戎装,市耕牛给军,军愈感悦。

  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

  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乘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注①科索:赋税。②供亿:按需要供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概以无家论,非义义:合理。

  B、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恤:怜悯。

  C、广讦秉自解讦:攻击。

  D、厘诸弊政厘:改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方秉之被劾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秉“尽心边计”的一项是()

  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

  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

  ③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

  ④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

  ⑤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

  ⑥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李秉刚正不阿,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揭发侍郎刘琏侵害屯卒利益的罪状,虽因此而遭诬陷,但仍继续弹劾总兵纪广。

  B、李秉少年时学习刻苦,中进士后受到皇帝重用,在担任户部主事时,他把被豪强侵占的屯田归还给老百姓,赢得了边民的信赖。

  C、李秉对屯垦戍边工作尽心尽力,他鼓励屯作,使府库充裕;整饬边备,革除弊政,所上奏百余章建议,人多得到皇帝批准而施行。

  D、李秉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锐意整顿吏治,罢汰庸劣,因而得罪众臣,遭到他们的怨恨诽谤,皇帝认为他有负使命,将他革职。

  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1、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保民而王

  3、答案

  ①可以行王道。

  ②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不行王道的危害)。

  ③畅想行王道的美好蓝图。

  第二课时

  答案

  (1)第一步,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a、避而不答

  b、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2)第二步,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3)第三步,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2、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3、总结孟子论辩的特点

  答案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投其所好(站到对方利益角度思考引导);巧用对比;利益引导(构建美好未来,引诱对方)

  第三课时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答案

  1、略

  2、A、恐惧发抖的样子B、赡养、奉养C、憎恨、痛恨D、等到;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

  3、A、途——道路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C、型——作出榜样D、衅——杀生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4、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5、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6、《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齐宣王、霸道、“保民而王”、论辩

  二、文言文阅读

  1、B(恤:顾虑)

  2、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而”,前为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后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以”,前为介词,把;后为介词,用。D“因”,前为副词,于是,就;后为介词,趁,趁机。)

  3、D(②罢黜贪残,⑧朝廷的政策,⑥关心国家。)

  4、A(被诬陷是因弹劾纪广)

  参考译文:

  李秉,字执中,是曹县人。小时候成为孤儿,努力学习,考取正统元年的进士,被征召到都察院审理案件,不久又改任户部主事。宣府的屯田被豪强霸占,李秉前去视察,把屯田归还给百姓,并奏请取消赋税,边地的百姓都信赖他。

  景泰二年(朝廷)命令他协助侍郎刘琏到宣府督促(上交)军饷,(李秉)揭发刘琏侵占贪污的罪状;于是就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刘琏,兼参与协助军务。宣府的军民多次遭受寇贼的侵犯,耕牛农具全被抢走。朝廷派官员买了一万五千头牛送给屯田的士卒,每人给钱购买谷种。刘琏全都把它给予出守的京军,一点也不给屯田的士卒,另外还停发他们的月饷,可是征收屯粮十分急迫。李秉全部改变了刘琏的政策,宽厚地体恤屯田的士卒。军卒们除了守城以外,全部得以屯田耕作。凡是往来的使者和镇守的宦官的各种费用需要供给摊派的,都上奏取消,用官府的钱支付这些费用。不久又上书陈说边疆防备的六件事,说:“军中把有妻室的人算作有家,每月给饷一石;没有家室的减去四成。即使有父母兄弟而没有妻子的人,一概按没有家室看待,不合道理。应当全部增加供给。”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当时宣府很多仓库库存很充裕,李秉又招徕商人交粮换盐,添制军装,买耕牛送给军士,军士们更加感激喜悦。

  (景泰)三年的冬天,朝廷命他兼管巡抚事务。不久又命令李秉统管军务。李秉为边疆的谋略尽心尽力,不顾仇怨。(他)弹劾总兵纪广等人的罪行,纪广攻击李秉来解脱自己的罪责。皇帝召李秉回到朝廷,因谏官们纷纷求情,就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前往调查,最终留下李秉。当时边民大多流离迁移,李秉广泛招徕,恢复生产的人奏请每月给予粮食。军人家人因被寇贼残杀掠夺没有依靠的人,官府替他们赡养,或者出资让他们回乡。改正各种政事的弊端,分条陈述的奏章有百十份,大多被允许施行。

  三年冬天,吏部尚书王翱辞职,朝廷推选代替的人,皇帝特地提拔李秉担任。李秉坚决地澄清进入官场的道路。监生需要依次任职的有八千多人,李秉请示分别考核。罢黜平庸低劣的几百人,于是怨恨诽谤声四起。正碰上外地官员进京拜见皇帝接受考核,李秉斥退的人很多,又大多是大臣同乡故旧,大家的怨恨汇集在一起。而大理卿王概也想使李秉离职以代替他的职位,就和彭华谋划,唆使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弹劾李秉十二条罪状,并说他暗中勾结资深御史依附自己来独揽大权。皇帝很生气,以李秉徇私改变法律,辜负了所担任的使命,取消李秉太子少保,并让他退休。在李秉被弹劾的时候,气势汹汹,将要逮捕李秉。李秉对人说:“替我谢谢彭先生,定我的罪是皇上的命令。只是不要让我入狱,一旦入狱,则我必定不会出来,恐怕伤了国家的体面。”于是上疏承担过错,一点也不为自己辩解。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2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2、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和修辞方法的引人入胜的论辩语言,增强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学习难点】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方法指导】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文言基础知识较多,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孟子论辩的艺术魅力,并学有所用。

  【知识链接】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诵读孟子名言:

  1、仁则荣,不仁则辱。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学习过程】

  一、梳理文意:准确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掌握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加点的为重点字词,划横线的'为特殊句式)。

  1、阅读“齐宣王问曰……可”这部分对话。

  (1)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阅读“何由知吾可也?……君子远庖厨也。”

  (1)王见之,曰:牛何之?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阅读“王说……王请度之。”

  (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乎?

  (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阅读“抑王兴甲兵……其若是,孰能御之。”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5、阅读“吾惛……结尾”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此惟救死惟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阅读与品味:

  本文中孟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探究与对话:

  (1)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的?(从孟子的论辩艺术角度来分析)(2)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你能否发现孟子思想的影子?

  四、作业布置: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友情提示:1、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比:等到;反:通“返”;馁:饥饿。

  2、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政治主张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六、学习反思

  【知识卡片】兼词及其用法

  古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曷”、“盍”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3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王道”和“霸道”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孟子名言(背诵)

  ①性本善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⑦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课时

  【活动一】书声琅琅——自由朗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断句。

  【活动二】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觳觫()衅()赴愬()则王()乎衣()帛彘()

  褊()小便嬖()莅()中国庠()序畜()养忖度()豚()

  商贾()彼恶()知之吾惛()不赡()挟太山()殆()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无以,则王乎王说,曰

  独何与为长者折枝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盖亦反其本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然后从而刑之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羊易之()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8)则王许之乎()

  (9)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0)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天下可运于掌()

  (1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4)权,然后知轻重()

  (15)王请度之()

  (1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1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18)犹缘木而求鱼也()

  (19)若是其甚与?()

  (2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2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2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2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一词多义

  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牛何之()(4)臣闻之胡龁曰()

  以:(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4)是以后世无传也()

  (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无以,则王乎()

  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道芷阳间行()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诸:(1)不识有诸()

  (2)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6、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1)何由知吾可也()

  (2)曰:‘牛何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7)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8)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10)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2)树之以桑()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活动三】质疑问难

  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整理在下面。

  第二课时

  【翻译句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活动四】整体感知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五】咬文嚼字

  1、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提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目的何在?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这一段文字孟子是如何说理的'?

  第三课时

  【活动六】合作探究

  1、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2、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

  3、学完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当堂检测】

  一、默写下列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百亩之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5、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则王(wàng)乎衅(xìn)钟彼恶(è)知之

  B.忖(cùn)度便(pián)嬖邪侈(chǐ)

  C.语(yǔ)人曰莅(lì)临盖(hé)亦反其本矣

  D.商贾(gǔ)不赡(shàn)褊(biǎn)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啬,舍不得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疾:憎恨

  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B.欲辟土地,朝秦楚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百姓之不见保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否定副词,不

  彼恶知之恶:代词,表疑问,怎么

  B.不识有诸诸:之乎,合音词

  是乃仁术也是:代词,这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为:因为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介词,凭,用

  D.是以君子远庖而厨也是以:因此,所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抑:副词,难道,表示反诘

  三、背诵下面文段(高考必背篇目),并完成1—5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2.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收成不好)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

  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

  3.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五亩之宅

  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二、咬文嚼字

  1、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孟子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如“百钧”“舆薪”“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1、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

  探究学习: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两个方面的措施。(1)制民之产(2)重视教育

  最后其实孟子说的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措施。

  2、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第二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第三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第四步引导:为齐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五步引导:指出齐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第六步引导:引导齐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或“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列举“霸道”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3、学过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

  示例: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有鼓动性。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善于因事设喻,本篇使用了很多比喻,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这些比喻的共同特点是:浅显明白而设想新颖,使用起来都很有针对性。二是能针对情况进行类比,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切中要害,具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并且多使用排比反问的句式,强化了文章的气势。三是在于文章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高扬以“仁义”为本的“王道”理想,反对充满血腥的“霸道”行径,这样一种高远境界自使文章生发出一种浩然正气。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D)

  A.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①弃甲曳兵而走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D都作“尽”解;A.①密,②几、不止一个;B.①只是、不过,②笔直;C.①兵器,②军队)

  2.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正确:错过,耽误,侵夺,)

  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

  3.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五亩之宅

  A.填然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音节助词)

  B.申之以孝悌之义(的)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他)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B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猪狗吃人的食物却还不知制止(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开仓赈济灾民。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4

  导学目标

  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关于孟子

  1.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2.《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3.“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面对不同一般的对象和谈论话题,孟子如何让齐宣王心悦诚服的呢?

  明确:本文首先用一个引子“桓文之事”即霸道引出王道,接着用羊保牛的例子说齐宣王有不忍之心,然后分析不为与不能,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讲述具体措施。

  2.明确孟子的论辩思路:

  第一步:转移话题霸道→王道

  第二步:提出观点保民而王

  指明基础不忍之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断其后路

  第四步:旁敲侧击霸欲危害

  第五步:水到渠成王道举措

  孟子的论辩一波三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和孟子的论辨风格,为加深认识我们一起赏析《寡人之与国也》。

  3.孟子在本文的论辩有何特点呢?

  迂回曲折

  比喻新颖

  论证有气势

  从容不迫

  4.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5.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明确:保民而王

  1.下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biǎn)小无以,则王(wàng)庖厨(páo)罔(wǎng)民

  B.忖度(dù)彼恶(wū)知之吾惛(hūn)衅(xìn)钟

  C.便嬖(bì)商贾(gǔ)庠(xiáng)序鸡豚(tún)

  D.赴恕(sù)不赡(shàn)孝悌(tì)莅(lì)中国

  2.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保民而王(安、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伤痛、哀怜)

  C.明啼以察秋毫之末。(视力)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情况)

  D.天下之类欲疾君者(憎恨)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

  3.下列句子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欲辟土地,朝秦楚

  4.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吾力足以举百钧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D.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天下可运于掌

  5.下列名问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B.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C.何由知吾可也?D.然则废衅钟与?

  6.按要求默写

  ①《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_______,_______。苟无恒心,_______,_______,及陷于罪,然后_______,_______。”

  ②孟子“保民而王”的理想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7.下列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许:答应B.百姓之不见保保:爱护、保护

  C.何以异异:区别C.天下可运于掌运:运转

  8.下列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9.下列各组句中的字,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A.今恩足以及禽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C.吾力足以举百钧今恩足以及禽兽

  D.是诚不能也是不为也

  10.翻译句子。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翻译:

  ②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翻译: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翻译:

  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翻译:

  11.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答案】1.B2.A3.C4.C5.C6.略7.A8.A9.B10.①视力足可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羽毛(这样细小的东西),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薪。②所以大王不能施行王道,并不是挟着泰山超越北海这样不可能的事情啊。③尊奉自己的老人,要推及到尊奉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也要推及到爱护他人的小孩。④用秤称,这样以后才知道物体的轻重;用尺量,这样以后才知道物体的长短。11.C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

  1.《齐桓晋文之事》

  素养目标

  1.熟读文本,深入文本

  2.对孟子论辩逻辑的理解归纳

  3.对孟子的深入理解与感知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二、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资料链接

  1.孟子其人(见作者介绍)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1)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了解一下前318年的齐宣王:

  齐宣王档案

  姓名:田辟彊,前319—前301任齐国君王

  偶像:齐桓、晋文

  嗜好: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梦想:王天下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介绍背景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解题:

  “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晋文”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

  这二者都是春秋五霸中的代表人物。

  “事”指的是争霸之事。

  (二)梳理知识点:

  1.闻、徒、道、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王;

  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谈论“王道”。

  2.何如、王、保民而王、御、若、之、衅、觳觫、若、就、然则、与、易、识、诸、爱、固、诚、褊小、爱。

  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徒劳无功。

  3.徒手擒贼、家徒四壁、徒步前往。

  若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天涯若比邻、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之

  (1)牛何之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异、恶、若、隐、择、宜乎,乃、仁术、庖厨、说、忖度、乃、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戚戚、复、钧、明、察、秋毫之末、舆薪、许、形。

  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的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4.超、语、诚、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寡妻、御、举、推恩、无以、妻子、所以、大过人、权、度、度。

  为齐宣王指明努力的方向。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乃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家祭无忘告乃翁

  (3)此乃大丈夫也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诚

  (1)帝感其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快速回看课文,思考:孟子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1.“臣未之闻也”巧妙岔开话题;

  2.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其具有“保民”的基本条件,拉近与齐宣王的距离。增强故事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的一组比喻和“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的一组对比性的比喻反复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使得说理形象准确,浅显易懂。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梳理知识点:

  1.抑、兴、危、构怨、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令、岂、辟、朝、莅、中国、抚、四夷、若、殆、孰、方、齐集、服、何以异、盖、发政施仁、士者、涂、疾、赴愬。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督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理清“王道”和“霸道”的区别: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以便取得胜利。

  快速回看课文所学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①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

  ②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什么?

  ③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之战,有何意图?

  ④孟子如何具体描述实行王道的威力的?

  2.惛、明、恒产、恒心、士、若、因、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然后、罔、制、产、仰、事、畜、乐岁、凶年、之善、赡、奚、暇、衣帛、之、失、夺、谨、申、孝悌之义、颁白者、然而。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快速回看课文所学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孟子为齐国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实现这幅蓝图?

  (二)总结

  本文记录的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次对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高超的论辩艺术、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升华总结:

  尽管孟子理直气壮,论辩艺术高超,但他所宣扬的“仁政”、“王道”,最终还是为齐王所遗弃!没过不久齐宣王攻打燕国,五十天,大获全胜。孟子再次离开齐国。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韩愈)

  孟子44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在自上而下追逐私利的战国乱世,孟子穷其一生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肩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奔走各国推行“仁政治国”的士人理想。尽管四处碰壁,却始终锲而不舍。

  我们被他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孟子之谓也,”孟子是中国人的一把利剑,一面刺破旧时代的`桎梏与黑暗,一面让人道关怀直抵普罗大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说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说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话语掷地有声,无不充满着激荡人心的巨大力量!

  大气象、大关照、大智慧、大丈夫,孟子之谓也。

  我们被他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所激励:一个心忧天下,又百般尝试的人,无论是否成功,他都是一个时代的人杰。

  三、补充一部分孟子名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反馈检测】

  翻译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思考:面对齐宣王这样的游说对象,孟子举“以羊易牛”这件事的目的何在?

  1.营造环境,力求接近(提及宣王自己所做但又被忽略的“善事”)

  2.发掘善念,放大优点(使宣王为自己的“善念”而感动、信服于孟子“可”的论断,然后可以可守可攻。守是面对齐宣王率尔之问,孟子直接答复“可”,句式短小有力,信心十足;攻是抓住一点善念,得出宣王有“不忍”之心,进而说明宣王有实施仁政,保民而王的慧根,这样的推理进攻,让宣王也感觉良好,信心倍增,情不自禁的问道“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等于被赶到预设的埋伏之中。)

  3.这个例子既上接“可”的论断,又为下文仁政不施的荒谬之处做好铺垫。

  思考:文中孟子提及百姓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看法以及君子之所为有何目的?

  孟子提出老百姓对宣王有所误解着实令人汗出,好不容易才把齐宣王引到保民的正轨上,这样的“误解”又把宣王推回去,是为纵;但是正是这种尴尬,才让齐宣王认可了孟子的看法“不忍之心”需要让人明白,看得见,才不会有误会。这样就等于承认自己有“不忍”之心,而且心甘情愿的做仁德君子,被牵着进了埋伏圈,是为擒。这样实际上看似危险,却从侧面巩固了正面游说的结果。

  逻辑思路:

  上(近):情形造境

  正(赶):防攻有序

  侧(牵):欲擒故纵

  下(诱):埋下引线

  整体论辩特点:

  逻辑严密、目标明确、情感浩然,游刃有余(循循善诱、引人入彀、气势磅礴)

  (六)思考:

  1.孟子的论辩效果如何?

  (王笑、王悦等,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之问)

  2.这直接说明了什么?

  孟子的辩才,孟子的能力

  孟子失败的原因分析

  1.结合课文以及下面的材料,分析一下为什么论辩能力可谓高超的孟子,在很多纵横家比如张仪、苏秦成功之时却失败了?

  材料1: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在位时有齐秦之战;齐燕之战;齐魏之战;齐宋之战等。

  材料2:(孟子)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辩倒不等于说服:王之大欲

  孟子的价值(拓展)

  思考1.一下孟子明明知道会失败,为什么还知其不可而为之?

  思考2.有人认为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你又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有人为一己私欲而置百姓于水火;有人为百姓而置自己于水火。理想是否崇高就是要看这个目的与标准。我们可以给出提示。)

  崇高的理想,就仿佛忠诚,不一定需要理解。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齐桓晋文之所以不朽,那是他们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华夏文明

  华夏最开始是民族,到了春秋时代,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血脉传承,北方游牧民族只要皈依了中华文化,也是华夏的组成部分。到了汉代之后,随着华夏的文明之光辐射四方,华夏已然成为了一股不可磨灭的伟大先进文化,后来异族入主中原也都会渐渐汉化,成为华夏的组成部分。

  所以,华夏文化真正的危机不在五胡乱华,不在衣冠南渡,不在靖康之耻,也不在崖山海战,更不在清军入主中原。华夏文明真正的危局是在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那时候华夏面对着戎狄和蛮夷的入侵,真正是命悬一线,所谓的一线,是真实的,那时候华夏文明就真正只有一线之地,那就是黄河以南,淮河、汉水以北的一线之地。

  熟知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西周时期,历代周天子都在与北方戎狄进行着连年大战,历代周天子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上的铭文大都记载着他们与戎狄作战的赫赫战功。西周前期,国力强盛,与白狄作战,还处于上风,每每能退敌于黄河谷地之外。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周王朝实力下降,白狄等游牧民族渐渐强势,周王朝已处于下风。到了西周末期,戎狄骑兵已经长期盘踞在陇右和泾河上游地区,对周王朝的王畿地区关中平原有了直接的威胁。

  最后,西周王朝在周幽王时代,甚至被戎狄所灭,镐京被破,幽王身死。诸侯只能护着平王东迁,迁都洛邑,以避戎狄的锋芒。而北方戎狄最为强盛的当属白狄,而白狄中最为强势的要数鲜虞一部。

  鲜虞人的文物玉器到了东周初年,也就是春秋初期,白狄势大,这时的白狄已经基本控制了周王朝龙兴之地雍城附近,在关中地区横行无阻;北部,占据着陕西山西北部,以及大半个河北平原,以及山东西北部地区。而正在此时,南方的南蛮也北上,威胁着河南南部地区。所以,此时的华夏文明真就是命悬一线,真正能控制下来的地区也就河南北部,山东东部南部,陕西南部,这一条线。

  而鲜虞人最鼎盛的时候,攻邢灭卫,横扫河北,无人能敌,纵使是晋国等大国,也只能避其锋芒,不敢与之相争。楚国强盛的时候,控制着整个南疆。如果此事继续发展,在南方强大的楚国和北方强大的鲜虞及其它狄人的夹击下,诸侯各自为政的华夏文明很难抵御,只能被逐步蚕食。

  而正在此危难之时,一个少年,因为一块带钩躲过了公子纠方势力的必杀一箭,赶回齐国即位为君。而后任用仇人管仲,实行王霸之策,改革旧制,内修民政,因地制宜大兴鱼盐,发展经济,同时勤练兵士,使得齐国在十余年内,快速崛起,俨然成为了举世最强的大国,雄踞黄海之滨。

  而齐桓公最大的政策就是“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而这当中最有意义的便是攘夷,众所周知,在西周分封的时候,齐国便是为了震慑东夷,有着替天子征伐的权力。而在民族危难之际,齐桓公和管仲果断再度举起攘夷的大旗,而这时的夷不再是东夷,因为东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这时候已经基本融入华夏。这时候攘夷,则是南摄荆蛮,北逐白狄。

  随着齐国的崛起,齐桓公开始以天下为己任,频繁向没落的周天子示好,以天子的名义主持会盟诸侯,俨然成为了天下霸主。成语老故事“老马识途”,就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帮助燕国对抗山戎的时候,在森林中迷路,利用老马寻路的故事。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同时,也对荆楚采取了遏制的策略,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正是由齐桓公创造了会盟诸侯的先例,将华夏各诸侯拧成一股绳,并南摄北伐,为华夏文明的壮大立下了不朽之功。

  代齐桓公而崛起的晋文公,在齐桓公的基础上,更是将华夏文明进一步扩大,数次击败北上的楚国,使得楚国走完了从蛮夷到华夏的最后一段路。同时在山西河北大肆扩张,收复了大片被白狄人占据的河北之地。将白狄人困在了滹沱河上游太行山脉东麓这一狭窄区域,而白狄人也正是在此之后,慢慢的华夏化,最终也走上了华夏文明化的道路,在两百余年后,建立中山国,一切礼仪皆遵循华夏制度,成为了一个华夏诸侯国。

  当然,后来的秦穆公也在抵御戎狄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独霸陇右,为华夏文明守卫了关中龙脉之地。即使功绩不如齐桓晋文,但是也是值得后世敬仰的一代雄主。

  所以,齐桓晋文名垂青史,不仅仅因为名列春秋五霸。历史将齐桓晋文并列,作为霸主的至高标准,地位远高于春秋其它霸主,这是很有道理的。齐桓晋文对于华夏文明的扶大厦之将倾的不朽功劳,当为万世敬仰。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相关文章: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05-27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07-01

《过秦论》导学案06-27

(精选)《秋天》导学案02-29

《背影》导学案02-29

《老王》导学案03-07

《散步》的导学案03-27

《秋天》导学案12-17

枣儿导学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