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

时间:2025-07-28 23:25:06 好文 我要投稿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1

  郑板桥任职范县期间,为官清正,执法严明,惩恶扬善,鼓励生产,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把县境内治理成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这一天,东乡大集,郑板桥一身秀才打扮,带了笔墨纸砚,骑上小毛驴,由一名衙役陪伴,去重操旧业——卖字画。当然,卖字画是个幌子,私访民情才是真正的目的。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来到集市上,铺好地摊,展纸泼墨,立时,围上来不少人观看。毕竟是穷乡僻壤,看的多,买的少。却见一位老汉,拿起一幅牛画,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半天,看得眼角都湿润了。郑板桥以为碰到了知音,便问:“老兄,你喜欢这幅吗?给个价吧,多少都行。”

  老汉说:“画得真像,像我家的那头牛。看着这牛画,我想到了我的卖牛钱。秋后,我核计着把牛卖掉,换点活钱,趁农闲季节做点小买卖,明春再买一头牛。那天卖牛卖了五贯钱,回到村头遇到了‘雁拔毛’,他说儿子结婚用钱,非借我那五贯钱不可,等儿子办完喜事收了礼账就还我。待他儿子婚事办完,我去要钱,他却翻脸不认账,向我要证人,要借条,两样都没有啊,我只好打掉门牙往肚里咽,自认倒霉了。”说完,用手背擦了擦眼泪。

  旁边一位青年对郑板桥说:这老伯姓王,为人老实厚道,人称“王老实”。讹他钱的那人姓颜,为人奸滑,好占便宜,是个雁过拔毛的主,所以外号叫作“雁拔毛”。

  其他人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了雁拔毛占小便宜的一些传闻。

  郑板桥听了众人的话,心里便有了主意。他对王老实说:“把我这牛画买了吧。别看现在是张画,这头牛会长,长到这张纸放不下它的时候,它就会从纸上跑下来变成活牛,而纸上又有了一头小牛,还会继续长,还会变成活牛,如此反复,不知会衍生多少头牛。我只要你一头牛钱。你若不信,我可以赊给你,待十天后牛变活了,再给我钱,如果牛不变活,我情愿白送你一头牛钱。”

  王老实对卖画秀才的话并不真信,但是人家情愿赊给自己,变不成牛还倒贴钱,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啊!所以,他就痛快地把牛画拿走了。

  王老实买了一幅牛画的事传遍了三村五里,好热闹的人都到他家瞧稀奇。正如卖画秀才所讲的,这画上的牛一天比一天大,到了第十天上,那牛大得要撑破纸边了。第十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来到了王老实家,一进院门,就见王老实正给一头又肥又大的黄牛喂料呢。再看屋里贴着的那张画,上面又有了一头小牛。正当人们纷纷称奇的时候,雁拔毛挤出人群,对王老实说:“王大哥,你既然有了牛,就把那幅牛画卖给我吧。”

  王老实到底老实,他说:“行。卖画秀才赊给俺的,说是牛变活后给他送钱去,我还没去哩,你直接送去吧,让秀才给你写个收据,回来便给你那幅牛画。你到城里找那座最大的府门,门口有两只狮子,秀才姓傅叫谋关。”

  雁拔毛来到县城,找到了县衙门——这是县城里最大的府门,向把门的问“傅谋关”,把门的听说找“父母官”,就领他去见郑板桥。郑板桥收了他的牛钱——五贯钱,给他写了收据,把他打发走了。雁拔毛还寻思:这秀才八成是个大官哩。

  雁拔毛跟王老实要了那幅牛画,恭恭敬敬挂在了正堂。每天烧香上供,偏偏不见牛儿长。他去找王老实,王老实说:“你还是去找傅谋关吧,因为我没收你的.钱。”雁拔毛问:“傅谋关八成是个大官吧?”“父母官,就是咱的县太爷啊。”

  雁拔毛惊得出了一身虚汗,他哪敢去找县太爷算账啊。他嘴里喃喃道:“怪我没福,我没福,画中的牛在你家长,在我家不长,怪不得县太爷。”

  原来,郑板桥那天从东乡赶集回来,又画了九张牛画,画面上的牛儿一幅比一幅大,晚上派衙役送到了王老实家里,嘱咐他每天在三更半夜更换一幅。第十天,郑板桥又拿出五贯钱让衙役去集上买了一头牛,趁夜黑人静送到了王老实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诱财迷心窍的雁拔毛上套。果然不出郑板桥所料,雁拔毛乖乖地送来了五贯钱,王老实被讹去的一头牛钱被讨了回来。

郑板桥的故事2

  郑板桥的诗、书、画闻名于世,号称“三绝”,人们争相购买。扬州有个富豪特别喜欢郑板桥的书画,但因他为人刁诈,郑板桥非常讨厌他,不给他作画写字。这个富豪为了抬高身价,显示自己的威风,出重金购买郑板桥书画,但始终没有搞到手。

  有一天,郑板桥出郊外漫步,见路旁新设一座酒店,店内有一位老者自称“怪叟”,他见郑板桥到来,十分殷勤,马上给端上狗肉来款待。郑板桥平日最爱吃狗肉,一见大喜,便饱餐一顿。付钱时,店家分文不收,郑板桥过意不去,便当场作了几幅书画赠给店家。事过之后,郑板桥才知道上了当。原来这位“怪臾”,是那富豪派人装扮的,自己的.画就这样轻易地落入了富豪之手。后来郑板桥常提及此事,说他因爱吃狗肉而上了当,用以警戒世人。

郑板桥的故事3

  郑板桥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被人们熟知,是因为他的书画,其实他为人处世的人格魅力也值得我们敬佩的'。

  他曾经托人在家乡花十二两银子买下一块地,打算将来做墓地用。有一年清明节回家祭祖,他到那块墓地看了看,发现墓地中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墓。他有些生气,叫来帮着买地的邻居询问。邻居拍着胸脯说:“您放心,那一座无主的孤坟,只要您吩咐一声,我随时可以挖掉它。”郑板桥极为失望地说:“怎么可以随便挖掘别人的坟墓呢?现在没人认领,并不代表以后没人认领。挖坟掘墓是无德之人干的事。若我挖了它,到时候亲邻会怎么看我,朋友会怎么看我?就算是无主的孤坟,那也是别人留下的深深的思念。”他让家人到那座无主的孤坟前祭奠一番后,想要放弃那块墓地,就让那位邻居帮着按原价转手卖出去。可到第二天,郑板桥又将那位邻居请来,郑重其事地说:“那块地我不卖了。”邻居很疑惑,猜测郑板桥可能要涨价,毕竟这是块风水宝地。邻居说:“您放心,我一定帮您卖个高价。”郑板桥若有所思地说:“你想错了。把这块地卖出去容易,但无论谁买到手,都会把那座孤坟挖掉。我不卖就是想留着那座孤坟。”邻居更加疑惑,郑板桥转头看着自己的子女,一字一句地说:“我终老后埋在那里,那座孤坟就留着与我为伴。我不仅自己不能干,也不能让亲邻干挖坟掘墓这样无德的事情。”邻居心中顿生敬佩之意。郑板桥说到做到,并且在那块墓地上立碑告诉子孙后代,这座孤坟今后谁也不能挖,每年清明节还要祭拜。

  郑板桥的做法一时传为美谈,邻居也纷纷赞叹。

  出身寒微的郑板桥一生做人厚道,对人宽容。他曾经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告诫家人:“我们做人处世,必须去薄存厚。”时刻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郑板桥的故事4

  为了给老母亲祝寿,一位土财主邀请了许多亲朋好友,来客坐满了客厅。土财主忍痛花100两白银请郑板桥来写寿联。郑板桥打算用这些白银来救济难民。

  来到现场,堂上早已备下文房四宝,郑板桥挥毫写道:“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客满门。”看到郑板桥的寿联,这位土财主面露愠色,向郑板桥低语道:“我请你来是为我娘祝寿的,你要写‘娘增寿’啊!我花钱,你怎么能让别人增寿呢?”

  听了土财主的话,郑板桥将先前写的`对联团起来扔到了一旁,挥毫写道:“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看了郑板桥新写的寿联,宾客们哄堂大笑起来。土财主更生气了,拒绝付给郑板桥辛苦钱。郑板桥解释道:“既然你要求我上联要突出‘娘’字,我的下联就只能用‘爹’相对了。”诸位宾客也为郑板桥打抱不平。土财主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有苦说不出,只好拿出白银付给了郑板桥。

郑板桥的故事5

  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不久的一天早上,他有事坐轿出去。可是走到半路,听到外面一阵争吵的声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郑板桥能应付自如么?

  一日,办案回来的郑板桥在轿子里听到外面吵得乱哄哄的,就掀开帘子往外看,见街两边挤满了人。有人看见郑板桥的轿子过来了,就高声喊着:“县太爷来了,迎接县太爷!”

  郑板桥看得出那些高喊的人不怀好意,在心里对自己说对这种人要多加防范。他正这么想着,忽听人堆里“叭”地一声响,一些不三不四的家伙一窝蜂似的往这边挤,把一个卖稀粥的老汉挤倒在路旁。那粥罐不偏不正,正好砸在了一块七角八棱的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一个满脸麻子的家伙一下子把老汉揪住,财主地痞们趁机大吵大闹起来。

  郑板桥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早明白了八九分。他吩咐一声“落轿!”那轿子便稳稳当当地停在了道中央。吵闹声也一下子止住了。

  郑板桥不慌不忙地从轿子里走出来,问道:“你们聚在轿前大吵大闹,这是怎么回事?”话音刚落,那麻子揪着老汉上前答道:“禀告老爷,您上任四五天了,小的们都没得空拜望,今日特来迎候,偏这老头儿故意扰乱……”

  “老爷冤枉啊。”徐老汉战战兢兢地把麻子的话截住,说,“实在不是我故意扰乱。我家中有一瞎眼婆娘和五个儿女,全靠我卖稀粥度日。今日不知哪个缺德的故意把我撞倒,粥罐全砸碎了,全家得饿一天肚子。小人冤枉,请老爷替小人做主。”他说着说着,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

  郑板桥看看老汉,觉得他实在可怜。他扫了众人一眼,刚要开口,一个腰腿滚圆的胖财主朝郑板桥作了一揖说:“小人看得分明,这老汉确是被不知哪个缺德的绊倒的`。老爷身为父母官,实在该给百姓做主。”

  郑板桥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问道:“既然你看得分明,是哪一个做的这缺德之事,但说无妨。”

  胖财主故意拉着长腔,指着路旁那块石头,装模作样地说:“启禀老爷,小人觉得不怨天,不怨地,作孽的是这块七角八棱的大青石!请老爷明断!”

  胖财主话音一落,其他人也都跟着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这时候,郑板桥已完全猜出了他们的用心。他脑筋一动,想出一条对策。他故意显得郑重其事地问道:“这么说,这块石头是砸碎粥罐,惊扰县太爷我的罪魁祸首了!”

  “正是。”

  “谁做证人”

  “小的们都亲眼所见。”

  “那好,我今日就审审这块石头。”郑板桥吩咐衙役,“给我将这块石头绑到堂上。”随后又朝着众人说:“既然是诸位亲眼所见,那就请到公堂作证吧!”

  “小的们愿意前往。”

  于是,县太爷在前,衙役,石头随后,老汉,豪绅,恶棍等都跟着拥进了县衙。

  没多会儿,县太爷升堂了。堂前一边跪着老汉,一边是那块大青石,证人们在两旁站着。郑板桥端坐堂上,手指青石问道:“好个可恶的石头,你为何无事寻事,将老汉的粥罐砸破,给我如实招来!”

  堂下鸦雀无声。

  郑板桥将惊堂木一拍:“来人!给我打它四十大板!”

  衙役们遵命,举起棍子开始一五一十地打起来。两旁的豪门地痞见了,都捂着嘴在一旁偷偷发笑。郑板桥瞟了他们一眼,突然大声问道:“你们是上堂当证人的,不好好听老爷审案,乱笑什么!”堂下乱纷纷地答道:“笑老爷执法如山,赏罚分明。可是,这块石头是死的,就是问上三年,怕也逼不出一句话来呀!”

  “怎么,你说这石头是死的吗!”

  “千真万确。”

  “那么,它会不会走动。”

  “天生的死物,没有嘴没有腿,怎么走动。”

  “住口!”郑板桥忽然把惊堂木一拍,忽得站起来,喝道,“它一不会说话,二不能走动,怎么能欺负这卖粥老汉,成了砸碎粥罐的罪魁祸首呢。这分明是你等存心不良,嫁祸于人,欺骗本官。欺官如同欺父母,我今日对你们决不轻饶。”随即命令左右:“这帮无赖罪该万死,一人赏四十大棍,赶出堂去!”

  这一下可把这伙恶棍们吓坏了。一个个扑通扑通跪在堂前,磕头虫一般求饶。郑板桥心里还有一计,他当即吩咐衙役端来一个大笸箩摆在堂前,说道:“既然你们苦苦哀求本官,本官也不太追究你们的责任了。如果哪一个不愿受刑,就在无笸箩里留下赎罪钱,本官就让你们回去。”那些地主流氓纷纷从口袋里掏出钱扔进筐里,溜出府去。

  郑板桥把筐里的钱全给了老汉,还安慰了他一番,派人送他回家。老汉激动地再次流下眼泪,逢人就说:“咱潍县来了个青天大老爷呀!”

  从这以后,潍县的豪门,财主,地痞,流氓,再也不敢在郑板桥跟前捣乱了。

郑板桥的故事6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郑板桥的故事7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而他的书画价格,也颇多传奇色彩……

  雍正十三年(1735年)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个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她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将题词收下。老妇人听说郑板桥丧偶,又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这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的'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雍正十五年(1737年)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又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妇的费用。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并不是白送,补偿的代价就是郑板桥的字画。这1000两银子,按1两白银当时能买120斤大米计算(1740年前后价),一共能买12万斤大米。如今大米按2元1斤计算,则相当于今天的24万元人民币。这“稿费”自然不低,但以此换来的美妾,与郑板桥恩爱终生,更是“无价之宝”。

  郑板桥还有一些“稿费”收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试举两例。

  例一:

  一个叫江秩文的艺人,长得很美。他家中养着12名梨园子弟,能演奏“十种番乐”,也都年轻貌美。然而只要主人江秩文一出场,他们全都黯然无光。一天江秩文求郑板桥给他家的园亭写副对联,郑板桥便写道:“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江秩文看了高兴地说:这对联不仅切合园亭的景象,而且切合我的情况。于是将席上的一个玉杯撤下,送给郑板桥做润笔费。

  例二:

  一个叫常书民的人,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副对联。郑板桥写道:“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常书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遂将自己喜爱的一个童仆送给郑板桥做“报酬”,这童仆一直在郑板桥身边服侍多年。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乾隆七年春,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两年后又改任山东潍县知县,连任七年。但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8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书法也很有造诣,他还担任过知县这样的小官,为人幽默、风趣。一次,有人请他去赴宴,因为那家人家有个老太太过80岁生日。老太太共有5个儿子,这5个儿子都很有出息。郑板桥是当时的名人,有他去参加生日宴会,对主人来说自然是挺光彩的事儿。

  郑板桥高高兴兴地去了。宴会上,大家请他说说吉利话,他痛快地答应了,指着老太太大声说:“八旬老太不是人—” 人家过生日,张口竟说人家“不是人”,客人吃惊,老太太听后,脸就拉长了。郑板桥不理睬别人的的反应,继续念道:“天上神仙下凡尘。” 客人笑了,老太太尤其笑得开心。神仙是长生不老的,她是神仙,能不高兴吗?郑板桥还是不理睬别人的称赞,又指着老太太的五个儿子,说:"5个儿子都是贼—” 主人和客人都震惊了。

  郑板桥不紧不慢地说了下句:“偷来蟠桃献母亲。” 主人和客人都齐声欢呼起来。蟠桃是天上的`仙桃,孙悟空就在天宫看守过蟠桃园,并偷吃过蟠桃。这种仙桃,人吃了能长生不老。能偷蟠桃献母亲,岂不太妙了。 郑板桥的4句祝寿词便是“抑扬式”结构,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先抑后扬,即都是“欲扬先抑”式。

郑板桥的故事9

  官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黑暗的环境,能在这里面生存的人,都是无比精明的人。他们精于糊涂一道,能默许官场的一些潜规则,所以能在官场生存。而郑板桥则是与这些在官场驰骋之人相对的人,他正是难得这种糊涂,所以才难以在官场中长期存在。郑板桥也知道自己这种迎难而上,独行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性格,很难在官场中生存,于是便干脆的弃官而去。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一种看透世态的心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所以他后面才会说: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虽然没有在官场上登至高峰,但是却在书画一途获得极高造诣,为后世留下不少的宝贵财富。所以不管他的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小编却感谢他的难得糊涂。

  说到与郑板桥有关的故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梁上君子的故事,无他实在是这个故事太巧太精妙了。

  说的是郑板桥致士归家之后,两袖清风,实在贫困。全家上下,统共就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有一天深夜之时,正是月黑风高,暴雨滂沱,郑板桥辗转难安,未能入睡。更凄惨的是,贫寒的家中还来了个小偷。

  郑板桥听到小偷动静之后,想了想,若是自己此时高呼,万一惹急了小偷,受伤的还是自己,于是心思翻转,翻身闭眼说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听到声音先是一惊,还不待有所反应,郑板桥又说: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一听这话,转顾四周,的确没什么好偷的,于是转身想走。这时又闻:出门休惊黄尾犬。一听有狗,小偷便准备翻墙而出,这时郑板桥又说道: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说来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郑板桥的机智却让人钦佩。郑板桥娶妻的故事和他嫁女的故事,同样很具有戏剧性。

  郑板桥虽然很有才,但是奈何生活穷困,所以一直到二十多岁才娶了老婆。据说他有一日路过一个人家,发现别人门前贴的对联是自己的。于是便敲门,询问户主个究竟。那户主名为绕夫人,家中有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儿。听到来人是郑板桥,当即回答自己的女儿因为欣赏郑板桥的文采。随后又将自己的女儿交出,双方交流一番,便做主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郑板桥。此后夫妻琴瑟和鸣,举案齐眉。

  再说嫁女一事。嫁女放在现在,也算是一项大工程,更不用说重礼的古代了。郑板桥有两子一女,他加女却非常的干脆。据说等他的女儿长到可以出嫁的时候,便见自己的女儿带到了自己一个书画之友的家中,对女儿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就这样,非常干脆的将自己的女儿给嫁了出去。

郑板桥的故事10

  "扬州八怪"里有两位最有名的书画家,一个叫郑板桥,一个叫李鳝,两个人都是兴化人,常在一起写呀画的。

  有一次,李鳝和郑板桥到镇江,金山大和尚听说李鳝到了,随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

  李鳝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老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看李鳝两眼笑成一条缝,一脸得意的样子,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鳝说:"嗓!人家请的是我呀,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鳝一听,高兴得直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有台面啊!

  第二天,李鳝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来船摆渡过了江,大和尚已在山门迎接了。大和尚陪着李鳝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也随后走了进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鳝心里话,你找我没得旁的事嗅,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贫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鳝引进了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摆得逸逸当当的。

  李鳝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噢!"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出手托住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块,砚台就跟着送到哪块。

  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那个气呀!我装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了!这怎么行呢?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哪个要你自己提出装书童的`呢!只好忍住不吱声,托起砚台。

  李鳝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听"扑笃"一声,砚台从郑板桥手上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李鳝一望,哎呀,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条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根黑杠,断断续续,顶天立地。李鳝气得脸像个紫茄子,这怎么写啊?把笔一摔,对住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满脸急得通红的李鳞,又望望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鳝心里话。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郑板桥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我这宣纸,好不容易派人从安徽宣城订做的大开张,给你这小小书童倒满了黑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你还要逞能动手画,便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鳝并不吱声,他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下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画画、点点戳戳,哎,竟变成了一群墨竹,粗细浓淡相宜,其中那条墨印变成一竿顶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样立在眼前,不由脱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大和尚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呆住了!他万万没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连忙接二连兰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镇,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鳝直眨眼睛,意思是说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鳝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泼墨画竹,他心里对郑板桥真是一百二十个敬佩!

  当下,大和尚又请李鳝题了字。传说,李鳝和郑板桥就合作这么一次,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里呢。

郑板桥的故事11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已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板桥的故事12

  枷上贴画

  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

  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但郑板桥毕竟是个吃朝廷俸禄的知县,必须按当时的法律办事。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郑板桥对盐商说:“你让我重重地惩办他,这还不好办,把他枷起来示众如何?”

  盐商说:“好,好,贩私盐的活该被重重地枷!”

  郑板桥又说:“你说要重重地枷他,我给他戴上数丈长的长枷如何?”

  盐商越发得意了,也不加细想,就连连说:“好,好,就给他上长枷!”

  于是,郑板桥令衙役找来一张长8丈、宽1丈的大芦席,中间挖个圆洞,做成了一副“芦枷”(其实,这样的枷分量很轻,带枷人根本不致吃苦)。郑板桥又拿来十几张纸,用笔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草,贴在“芦枷”上。贴完画,他命衙役把戴着巨大“芦枷”的私盐贩子押送到盐商的盐店门口“示众”。十来个衙役抬着“芦枷”,吆喝着走过大街,看热闹的.人把盐店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天,盐店一笔生意也没做成。

  郑板桥枷上贴画的事一传百,百传千,城里的人,乡下的人,都拥到盐店门口来看热闹。这样,一连十多天,盐商的生意全都给搅没了。盐商感到真心疼,连忙赶到县衙里,恳求郑板桥把那人放了。

  “奉旨革职”

  郑板桥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赈济穷人,被皇帝撤了职。于是,他雇了一条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天,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一面旗子,上书“奉旨上任”,所有民船见了,避之唯恐不及。郑板桥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有啥了不起?我也是奉皇上的旨意才革职的。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

  于是,郑板桥用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4个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却说那官船上的“上任”者,是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这时见了“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很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百姓之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送他:

  有钱难买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这是一首嵌字诗,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读是“有财缺德”。姚有财见了,当即昏了过去。

郑板桥的故事13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妙笔战盐商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郑板桥处以重罚。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

  郑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因郑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被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郑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郑板桥以诗避贼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唯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郑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郑板桥教子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郑板桥的故事14

  郑板桥,清代书法家、画家,年轻时家境贫寒。因为它无名无势,即使书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突然看见窗纸上有个鬼影。郑板桥心想:“一定是小偷。”我家里有什么值得带的?”他开始大声唱诗:风在吹,月亮在晕,一位绅士来到冰冷的门前!诗的肚子里藏着几千卷书,床头的钱也没有一半。

  小偷听了,转过身就跑了。郑板桥又读了两首诗为他送行:当黄尾狗离开家时,不要惊动它们;过墙时,不要妨碍绿花盆。小偷匆忙地跑过墙去,不小心把地上的几块砖撞倒了。郑板桥的黄狗直跟在小偷后面叫,还咬了他们一口。郑板桥穿着衣服出去喝黄狗。他还把掉下来的小偷抱起来,带到路上让他们依偎一下。他还背诵了两首诗:晚上,我要穿衣服把它们送走,整理我的雄心壮志,成为一个新的人。郑板桥朗诵螃蟹诗时,被派往蔚县知县。有一天,据报道,芝罘区的成年人经过蔚县,但郑板桥没有出去迎接他们。最初,织女出生在一个捐赠班。这钱足够买官钱抬轿子,但他的'肚子里没有真正的才能。所以郑板桥看不起他。智福的大人来到衙门后堂,很不高兴地迎接郑板桥出城。在宴会上,芝罘区变得越来越生气。正巧服务台上摆着一盘河蟹,芝佛想:“我为什么不让他写关于河蟹的诗呢?”如果我写不出来,我就会在公共场合为他感到羞耻,或者我会感到内心沮丧。”于是他用筷子指着河蟹说:“这东西过河,没人看见,我早就听说过郑大的才华了。”我们为什么不以此为主题呢?知道自己用意的郑板桥思索了一会儿,唱了起来:八只爪子狂奔,两张脸敬畏地跳着舞,肚子里什么也不知道,蘸着姜汁醋,边唱边喝。芝罘区非常尴尬。

  郑板桥在县里任职时,遇到了大饥荒。因为他开仓放粮帮助穷人,皇帝把他开除了。于是,他租了一条船,沿着大运河回到了家乡扬州。有一天,我看到一艘官方船只停泊在我面前的码头上。桅杆上挂着一面“奉命就职”的旗帜,要求所有的民用船只躲避。郑板桥自言自语地说:“你是奉皇上之命上任的,我是奉皇上之命被免职的。他们不都是“服从命令”吗?你的空气是什么?于是,我拿起一块丝绸,写下“服从命令解散”四个大字,把它们挂在桅杆上。在官船上的是姚有才,他的父亲是朝廷里一个奸诈的大臣。虽然这个人并不无知,但靠着老子的影响,捞了一顶黑纱帽子,这次他要到扬州任职。这时,我看到桅杆上挂着一艘小船,上面挂着“下令解散”的旗子。我很惊讶地发现那是郑板桥,所以我派人去问他要书画。郑板桥听说姚有了钱,很快就写了一首诗:“用钱买竹子很难,但是用更多的钱买一个绿色的花盆是不可能的,因为叶子和芽都很少,所以德少秀不得不填上斯文。”每句话的开头都与“无德之财”有关。姚有才看了一眼,差点晕过去。郑板桥非常喜欢吃狗肉。这个国家的每一个邻居都给他狗肉,并立即向他表示感谢。然而,富有的商人们想要几千美元,却从来没有答应过。当时,盐商郑小泉日夜苦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次,板桥去欣赏竹子和听到悦耳的钢琴声从远处走来,他顺着声音发现在一个非常优雅的院子里,有一个老人起重机头发弹钢琴,一个学生烹饪狗肉在他身边。当板桥闻到了狗肉的味道,他立刻扬起眉毛笑着问:“先生也喜欢狗肉吗?”老人回答说:“白薇是最好的。如果你喜欢,就吃吧。”于是板桥开始使劲咀嚼。

郑板桥的故事15

  清朝时期,江苏兴化有个喜欢骑毛驴的土豪,靠开当铺富甲一方,广置田产,却又为富不仁:凡欠他的债,种他的田,进出他家当铺的人,见到他都得给他鞠躬让路,如有抗拒,他就送你坐牢。对此,大家敢怒不敢言。少年郑板桥恨透了这个土豪,总想治治这个土豪的嚣张气焰,替大伙出出心里的怨气。

  这天,郑板桥来到土豪经常拴驴的槐树下,趁土豪不在,用鞭子使劲抽打驴的屁股,抽一鞭子,等驴回过头来就马上给驴鞠个躬,这样不断地抽打驴,只要驴一回过头来就给它鞠躬。时间一长,驴子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给它鞠个躬,那驴子就像被打疼了屁股似的',惊得乱踢乱蹦,尥蹶子。

  不久,土豪出门上街办事,郑板桥见了,赶紧恭恭敬敬地给骑在驴子上的土豪了鞠个躬,驴子一见有人鞠躬,条件反射式地连蹦带踢,把土豪摔到乱石堆里,跌得鼻青脸肿。打那以后,只要有人给土豪鞠躬,驴子就尥蹶子把土豪给摔下来。吃了几次亏之后的土豪无奈之下,只好当众宣布:今后见到他,就不必鞠躬了,他都有点吃不消了。

【郑板桥的故事】相关文章:

郑板桥题字故事07-01

郑板桥集原文及翻译04-20

育儿故事胎教故事06-02

德育故事:我的德育故事02-08

《故事里的人生》故事03-10

懒蜜蜂肥肥的故事少儿故事08-25

感恩的故事03-19

每日的故事03-27

经典小故事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