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疑邻窃斧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疑邻窃斧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疑邻盗
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hú]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也。
译文
从前,有个人要去砍柴,却发现自家的斧子丢了。他四处去找,却遍寻不到。
正在这时,他看到邻居家的儿子,路过自家门口,他观察那个小孩,看他走路的样子,就像是偷自己斧子的人,看他的面部表情,也像是偷自己斧子的人,再听他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自己斧子的人。
不久,家中柴禾没了,他上山捡柴,走到了自己以前砍柴的山谷,不小心绊了一跤,却发现了自己的斧子在那里,这才想起来自己上一次来砍柴,把斧子丢在了这里。
几天之后,再看见邻居的儿子,观其言谈举止,一点也不像偷斧子的人。而那个邻居的儿子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区别只是他自己的心境不同罢了。
疑邻盗斧说明不能没有依据的怀疑别人,要找到足够的证据,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当人带着成见去看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实。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哲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考虑问题,判断是非,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事实。
赏析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被主观偏见蒙蔽双眼的愚者形象,这则出自《列子·说符》的寓言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常见的弱点。
故事中的失斧者,在丢失斧子后,毫无根据地怀疑邻人之子。自此,邻人之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他眼中都成了偷斧的铁证。行步的姿态、脸上的神色、言语的内容、动作的形态,无一不散发着“窃斧”的气息。此时,失斧者的内心已先入为主地构建起一个“窃斧者”的框架,邻人之子的一切行为都被强行塞进这个框架中,被扭曲、被误解。这反映出主观偏见一旦形成,就如同给人的认知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人无法客观、真实地看待事物。
然而,当失斧者在谷中偶然找到斧子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再次见到邻人之子时,他发现对方的行动、颜色、动作态度,竟没有一处像偷斧之人。这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偏见的虚幻与荒谬。原来,之前所认为的种种“窃斧”迹象,不过是自己主观臆断的产物,一旦真相大白,那些看似确凿的证据便瞬间土崩瓦解。
这则寓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对他人产生偏见,比如因一个人的外貌、出身或过往经历而对其妄下判断。这种偏见不仅会伤害他人的感情,破坏人际关系,还可能让我们错失许多美好的事物和机遇。
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摒弃主观偏见,以事实为依据,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入“亡斧者”的荒诞境地,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有《列子》八卷,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疑邻窃斧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疑邻盗斧的故事06-30
智子疑邻文言文及翻译02-27
智子疑邻文言文翻译及原文02-26
智子疑邻韩非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5-25
智子疑邻课文翻译08-11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10-01
智子疑邻的原文及翻译05-03
《智子疑邻》原文翻译及注释09-11
智子疑邻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