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时间:2025-06-15 09:32:51 记录 我要投稿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

  情况分析:

  小闵是女孩,她是在各方面能力比较强,且比较文静;小彭是个比较活泼调皮的小男孩,今天进行玩理发店游戏活动,谁来当理发师呢?小朋友的手都举得高高的,老师选了晓晓和枫枫为游戏的合作者。晓晓对枫枫说:“我来当理发师你来当我的'助手,好吗?”枫枫不语,等了一会儿,枫枫说:你当了一会儿理发师让我也当一会儿好吗?晓晓也不语,等了好一会儿才回答:也好吧!

  具体措施:

  当我们游戏开始时,好多客人去理发店理发,晓晓说:你们要排好队的,当晓晓拿起毛巾给客人披上毛巾时,小彭拿起连喷头放在客人头上,晓晓给客人洗头,枫枫给客人头上倒上洗头膏,晓晓给客人抓头,洗好后丹枫马上提给晓晓毛巾,晓晓给客人擦脸,枫枫给晓晓拿梳子,再拿吹风机、剪刀、摩丝、剃刀等理发的用具;这时,枫枫说:晓晓现在我来当理发师好吗?小闵等了好长时间才回答那好吧!他们俩交换角色,晓晓做枫枫的助手了,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晓晓开口说话了,她对枫枫说:要给客人轻轻地抓,抓得重客人要痛的知道吗?只听到枫枫说:嗯!枫枫在理发过程中只听得晓晓的说话声,教枫枫这样理发、那样理发,枫枫一声不响听她指挥,按晓晓的方法去给客人一步一步理发,直到客人满意为止,然后又交换了角色,这次他们都是愉快地提给对方的理发用具。在游戏中他们不断地配合和合作下完成理发店的。任务,俩人赚了很多钱,把钱整理的整整齐齐去银行存钱。今天小彭也学会了理发的本领开心对老师说:顾老师我也会理发了,真的吗?他说:是的!等他说是的特别自信和响亮。

  效果评析:

  1、在本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出晓晓已经有了一些理发的技能,用简单理发造型的经验,给客人运用,但小彭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大多数在晓晓指挥下操作的,在此基础上掌握和积累了一些理发简单生活经验。同时,手指肌肉得到了锻炼和动作协调得到了发展。

  2、在两个幼儿的合作游戏中,可见晓晓是主动一方,构思独特,示范领导着角色过程;枫枫也很善于配合,两个孩子协调角色游戏的过程,很自然地形成合作关系,产生成功的喜悦。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2

  案例描述:今日中午吃过午饭,我让孩子们到图书区看图书,请他们选择自我喜欢的图书看,培养他们保护图书、喜欢看书的习惯,孩子们都显得比拟快乐,刚开始的时候,还纪律还比拟好,可是之后却发生了好几件事:1、几个小男孩拿着图书当方向盘开汽车,嘴巴里还不时的发出:滴滴、叭叭!的汽车叫声,有的还把书卷起来当话筒唱歌;2、好几本书都掉在了地上,却只见孩子从书上踩过的脚印,没有一个人会弯腰见图书,应对这幅场面,我说:书宝宝已经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了,怎样没有人把书宝宝送回家呢?看!这本书宝宝已经在哭了!它可悲哀啦!没人反响,最终还是乐乐小朋友把书捡起来放回了书架;3、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叫:看!我那里有奥特曼!可好看了!这么一叫,引来了旁边小朋友的兴趣,于是旁边的小朋友也想看,最终你争我抢,可怜的那本图书,只听哗的一声响,撕破了!4、思语小朋友在图书区呆了很长时间,只见她拿了一叠书,走到小椅子前,把手里的一叠书往椅子上一放,当垫子做.

  应对以上孩子们在阅读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应当要即使去引导和纠正,因为当孩子们构成了某种不良的习惯后,要去纠正它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我想,让孩子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让她去体验自我的行为给自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去尝尝行为产生后的苦果.任何的说教都没有幼儿直接的经验感受来的真切,来的有效!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3

  时间:20xx.11.7

  区角名:表演区

  班级:小二班

  记录教师:

  观察过程

  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啦,在今日的活动中,孩子们显得异常有兴趣。一走进表演区,孩子们就立刻拿起区域角内的表演器材开始了他们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先拿起了服装进行打扮自我,然后带上了动物头饰进行了动物晚会,孩子们的动作也做的形态各异,有的模仿小动物,有的模仿一些奇怪的动作。这时,梓源,穿上了环保服装,开始了她的表演活动。玩着玩着她又当起了小教师,做了小主人,带领着其他小朋友开始了他们的表演游戏。

  分析与反思

  在一次次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表演区的孩子越来越多。另外,孩子们十分喜欢带着那些头饰、服装进行表演。从中我发现孩子们十分喜欢模仿小动物或者成人。活动中,梓源当起了小主人能够带着小朋友一起游戏,教师应当多鼓励幼儿当自我的小主人,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促进幼儿的合作本事。

  观察情景

  今日区角活动时,李瑞宏小朋友很快就进入了益智区,熟练的拿起了一盘积木,把积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之后他拿了小方块积木一块一块细心翼翼地玩起了垒高。过了一会儿,他把小方块积木全部都垒了起来。他看了看桌子,发现没有了,就开始东张西望,我发现他有点心不在焉了。

  这时,我看到李瑞宏又去拿了一盘其他的玩具玩起来了。

  观察分析

  我在观察他是在瞎玩,还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有所转移,就应及时介入,启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引导幼儿继续进行建构。

  措施与结果

  在幼儿刚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没有进行指导。之后当我发现孩子对于本次活动的兴趣有所减弱时,我就及时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了引导,为他寻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案例描述:今日中午吃过午饭,我让孩子们到图书区看图书,请他们选择自我喜欢的图书看,培养他们保护图书、喜欢看书的习惯,孩子们都显得比较高兴,刚开始的时候,还纪律还比较好,可是之后却发生了好几件事:

  1、几个小男孩拿着图书当方向盘开汽车,嘴巴里还不时的发出:“滴滴、叭叭!”的汽车叫声,有的还把书卷起来当话筒唱歌;

  2、好几本书都掉在了地上,却只见孩子从书上踩过的脚印,没有一个人会弯腰见图书,应对这幅场面,我说:“书宝宝已经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了,怎样没有人把书宝宝送回家呢?看!这本书宝宝已经在哭类!它可悲痛类!”没人反应,最终还是乐乐小朋友把书捡起来放回了书架;

  3、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叫:“看!我那里有奥特曼!可好看类!”这么一叫,引来了旁边小朋友的兴趣,于是旁边的.小朋友也想看,最终你争我抢,可怜的那本图书,只听“哗”的一声响,撕破了!

  4、书然在图书区呆了很长时间,只见他拿了一叠书,走到小椅子前,把手里的一叠书往椅子上一放,当垫子做。

  我的反思:

  应对以上孩子们在阅读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应当要即使去引导和纠正,因为当孩子们构成了某种不良的习惯后,要去纠正它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我想,让孩子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让她去体验自我的行为给自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去尝尝行为产生后的苦果。任何的说教都没有幼儿直接的经验感受来的真切,来的有效!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4

  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情景

  今日区角活动时,李瑞宏小朋友很快就进入了益智区,熟练的拿起了一盘积木,把积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之后他拿了小方块积木一块一块细心翼翼地玩起了垒高.过了一会儿,他把小方块积木全部都垒了起来.他看了看桌子,发现没有了,就开始东张西望,我发现他有点心不在焉了.

  这时,我看到李瑞宏又去拿了一盘其他的玩具玩起来了

  观察分析

  我在观察他是在瞎玩,还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有所转移,就应及时介入,启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引导幼儿继续进行建构.

  措施与结果

  在幼儿刚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没有进行

  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娃娃家活动区

  观察实录:

  今日是尹可欣、王假设语、余子星、付梓坤这四位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主角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先是尹可欣和王假设语小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而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已经分配好主角了,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立刻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蹲下身子问尹可欣和王假设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答复: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我想做菜.小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故事『幸福的一家』,我就立刻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一家呢家里有些什么人一旁的爸爸余子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哥哥坤坤也在一边补充道:家里还有宝宝呀!我之后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之后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日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主角,我们来试试当不一样的主角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主角的小朋友说

  :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我的主角.我又看看可欣和小语说:教师提个提议,今日可欣来当妈妈,小语当宝宝,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主角,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能够吗经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小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宝宝就开心的投入到主角中去了

  分析:

  1、孩子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小朋友自我分配好主角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局部孩子都答复的是妈妈.虽

  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宝宝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主角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着当妈妈的主角.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我去选择主角.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我分配.其实孩子们对于主角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我喜欢的主角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明白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方: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主角,我及时的用回忆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主角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我去分配主角,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主角.我用提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快乐,但当孩子投人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立刻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主角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拟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主角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主角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主角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时机担任自我喜欢的主角.当孩子得到自我喜欢的主角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我的时机,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主角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我,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本领的培养.

  5、在评价环节,运用情景再现法,让全班孩子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把遵守规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自愿、自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5

  观察地点:秘密区

  实地记录:走进秘密区,东东对陈可颖说:“我有个秘密,我用这个传话筒传到你们的耳朵里。一下子,可颖小朋友就两眼发亮,好奇心激发了出来。因此,在接下的环节,谁愿意通过神奇的传话筒,把秘密送到我的耳朵里?可颖小朋友积极、踊跃地举着小手,急切地要把自己的'秘密用传话筒传到老师的耳朵里。你的小秘密愿意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吗?可颖小朋友更是积极主动地和同伴说着秘密。

  评析:可颖小朋友以前不喜欢与人交往,不能融入群体。显得比较孤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感受别人关爱的同时,逐步地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沟通,逐步地学会与同伴分享等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6

  观察记录:

  今天安排了一个小组的小朋友进行生活角的活动.柯瑜进行的是倒水工作;婷婷进行的是打洞工作;诺诺进行的是扣纽扣工作;琪琪、修修进行的是叠毛巾工作.他们已进入区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于是,我对他们进行了一一指导,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了工作.柯瑜倒得很认真,虽然一开始有很多水都洒在了杯子外面,但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她逐渐能够把水倒入杯子里了.琪琪和修修在我的指导下一下子就掌握了叠毛巾的技巧,但是我后来才发现,并不是他们一下子掌握了技巧,而是因为毛巾本来就有折痕,他们是对着折痕叠的直至活动结束,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教育反思:

  虽然这批孩子是第一次进行生活角的活动,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活动的技巧.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生活方面的`技能对他们来说还是最重要的我们创设的生活角的内容如倒水、打洞、叠毛巾等活动还是比拟贴近幼儿的生活,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帮助的而且,这些活动都是本学期新设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都比拟喜欢,所以会产生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现象.而且通过操作,他们的能力明显有所提升,并且可以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当然,如上所述,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叠毛巾的技巧,既然老师发现了,就可以尝试解决.如,我们可以先让孩子们叠有折痕的毛巾,让他们掌握叠的技巧,然后利用纸让孩子们当毛巾进行折叠,这样就没有折痕了.最后可以提供一些没有折痕的毛巾让孩子们折,逐步递升.从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老师在提供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层次性,带着孩子们逐步提升.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7

  观察对象:xx xx

  年龄:5岁

  观察日期:20xx5年9月29日

  观察者:赵惠

  观察地点:小班活动室

  观察时间:9:30-10:45

  使用方法:轶事记录法、照片记录等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是否能够持久的进行拼图活动。

  观察记录:

  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时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子阳兴奋的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不是吗?”边说子阳边把一块拼图放在合适的地方。朱羽馨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的拼图,她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羽馨拿起其它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找到要放的合适的地方,于是她翻开卡片后面的标记,很快找到了相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时,羽馨看看没有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放回原处。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8

  观察实录:

  益智区里小白兔过河的录音故事吸引了不少孩子,故事里描述的情景很美,好多幼儿听得入了迷,在听到小兔子遇到麻烦过不了桥时,围拢来听故事的小不点们着急了,大家都想帮助小白兔,按照故事里的要求,来益智区的小朋友们每人拿了一张操作图,先是观察,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相互交流,思瑶观察得很仔细,好像发现了什么,小手开始去拿水彩笔。绳洁好像有点过于着急,拿到操作图就急急忙忙地涂起颜色来,旁边的一丹没经过仔细观察也匆忙地涂起来。在老师的`进一步提醒下,绳洁、一丹终于发现了涂色规律,并很快完成了任务。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白兔顺利地过了河,为了感谢大家,小白兔带来了好多小朋友们喜欢的小旗贴纸,但要请小朋友们为这些小旗贴纸按照前面的规律排好队,排的正确的才能拿到小旗贴纸。在拿到第二张操作图时,孩子们没有像拿第一张时那么着急,而是仔细地观察小旗的颜色,找到规律后再动手操作,所有来益智区的孩子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贴纸,成功的喜悦令孩子们兴奋不已。

  反思:

  本次益智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学习形式排列ABAB型,间接目的是培养小班幼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涂色能力。活动由故事导入,以优美的情景和有趣的情节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整个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参与活动的兴趣浓厚,每个环节过度的都非常自然。但由于个别幼儿年龄小,理解力受限,关键环节仍需老师及时有效地引导。从操作材料完成情况看,本次活动目标的达成度较高。不足之处在于:同操作材料(一)比,操作材料(二)难度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有些降低。应适当提高操作难度,让幼儿“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9

  9点50分区域游戏活动开始了,选科学区的人都没有。于是我重点介绍了科学区的小游戏“扎不破的气球”,我拿出一个气球和一根针,问孩子们:“如果我拿这个针扎这个气球,气球会怎样呢?”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会爆掉。”又问孩子们:“咦,有办法让球不破吗?”几位胆大的男孩子立马去了科学区,孩子们结伴商量玩什么,怎么玩?

  一开始小霖直接拿起气球吹打,用钉子一扎,气球立马破了;小轩马上拿着气球放到桌上,用铅笔头去戳气球,边上的小朋友立马捂住耳朵,砰地一声,气球又爆炸了;翔翔看到同伴们都失败了,就找了一个瘪瘪的气球,用铅笔在上面戳着,气球没破,但笔也没进去,但翔翔很兴奋,叫来同伴:“看。我的气球扎不破哦!”并用铅笔头扎气球给同伴看。孩子们对游戏很好奇,但又不会方法,都有些气馁,“怎么才能扎不破呢?”小轩来问我,我邀请他们观看视屏,当孩子们看到用尖竹签穿过气球,气球没破,都惊奇地说:“真的扎不破呀!”“怎么才能扎不破呢?”“我发现秘密了,要从这里扎。”小霖指着吹气口说,“那你们再去试试。”于是孩子们进行了第二轮实验。

  只见小轩一手拿笔,一手拿着气球,小心翼翼地将笔尖往气球吹气口那端扎,边上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手里的气球,几个胆小的孩子还用手捂住耳朵。小轩经过努力,笔尖终于扎进了气球里,气球没爆,边上孩子都露出笑脸。小霖和小权也试了起来,他们用竹签往气球吹气口那端扎,过了好一会儿,碰一声,小霖手里的气球爆掉了,只见小权的竹签头奇迹般地扎进了气球里,气球却没有爆,大家非常惊讶。小权对小霖说:“要轻轻地慢慢地转动竹签,我就扎进去了。”“那能不能像我们刚看的一样,将竹签再穿过气球的另一头呢?”我对小权说,边上孩子们也期盼的望着他,“那我试试。”他小心翼翼地将竹签进入气球后,轻轻地往前扎,结果在竹签要穿出气球的时刻,气球破了。聚精会神地孩子们都散开了,很失望。

  学习分析:

  小霖:你是个好奇心强的孩子,胆子也比较大,愿意尝试,性子也急,动作大,急于探索,对于失败也不害怕,敢于尝试。

  翔翔;你的好奇心很大,愿意尝试,善于观察,你会观察别人的实验,再去尝试自己的发现,喜欢告诉同伴你的发现。

  小轩:你勇于尝试,愿意求助,积极寻找方法尝试,在失败中寻找答案,在观看中找到方法,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很棒!

  小权:你是个胆大心细的孩子,善于观察,对于有把握的.事情也小心翼翼,在试验中十分仔细、专注,你还善于分享,乐于把自己的好方法教给同伴。今天的你真的很棒!

  一开始我并没有介入游戏,只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气球的弹性橡胶有一个很大的张力,孩子虽然不懂这道理,但第一次摸索中已经有了模糊概念,特别是几个吹大的气球,一扎就破,而翔翔那没吹大的气球却怎么也扎不破。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幼儿探究停滞时,教师可适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当我发现孩子们在实验不成功后,情绪沮丧失望,有幼儿找我帮忙,马上用小视屏吸引他们,让他们去发现气球真能扎不破,激发他们探索欲望,帮助幼儿重拾信心与兴趣。孩子们观察很仔细,都发现了秘密:要从吹气口扎进去,从顶部出来。幼儿在第二次实验成功后,情绪立刻很激动,也很兴奋,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让那些孩子也感受到扎不破气球的神奇。

  讲评时请四位小朋友向全班幼儿分享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帮助幼儿深入了解扎不破气球游戏的秘密。

  吹气口和气球顶端是两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它们的颜色较深,存在着使气球收缩的力,而且竹签穿过时摩擦所产生的热会让分子彼此牵引而收缩,这时空气不会漏出去。孩子们不知道原理,但能切身体验、感知、操作获得发展。

  在科学区区中,我们设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活动,引导幼儿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等过程,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条件。游戏中指导孩子换个方向改从气球的顶端部位穿入,或许能打开孩子的思路。下次科学区中还可以增添透明胶带纸,让幼儿去尝试第二种实验“扎不破的气球”,让孩子们再次体验神奇的过程,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奥秘和惊奇正等着去发现,去探索。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0

  所在区角

  手工区

  时间

  3.3午时14时15分

  观察状况记录

  程冠豪小朋友拿起一盒羽毛〔这盒羽毛是几个毽子坏了,我把羽毛整理好了,放在了这个盒子里〕一个一个摆在一起,粘了起来,在下头画了一个圆圈,点了一个眼睛.

  评价与分析

  幼儿可能做了一个小动物,但我确实没发现像什么.问过孩子之后说是孔雀,幼儿想象力,虽然从外形上看什么也不像.但幼儿却能想到.

  教师介入策略

  指导幼儿把羽毛摆成一个扇形的样貌,然后添画上孔雀的身子和脚.

  改善措施及目标

  鼓励幼儿创新,并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动物的.主要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在操作时抓住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1

  观察目的:娃娃家角色的分配

  观察对象:“娃娃家”的五位幼儿

  观察时间:20xx年12月5日区域活动时间

  观察地点:小三班教室 “娃娃家”

  观察实录:

  今天是第三组的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5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宝宝。孩子们进区后,一会儿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也要了当妈妈”,原来是欣欣和萱怡小朋友都争着当妈妈了,而其他三位小朋友都已经戴好了角色牌,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们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

  我蹲下身子问欣欣和萱怡:“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萱怡抢先回答:“因为我平时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一些。”欣欣也说:“我也喜欢当妈妈。”

  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首儿歌《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就对娃娃家的宝宝说:“那我们先来朗诵刚学过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的儿歌吧!”孩子们马上大声的念起了儿歌,儿歌念完,我马上问:“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家呀?家里有些什么人呢?”一旁的“爷爷”钲文说:“有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爸爸泓博”也在一边补充道:“还有小朋友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亲又相爱!”梵希点点头说:“我家也是的。”小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三个戴好角色牌的小朋友说:“爷爷、爸爸、和小朋友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欣欣和萱怡说:“老师提个建议,今天萱怡来当‘妈妈’, 欣欣当‘奶奶’,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角色,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奶奶’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萱怡最终当上了“妈妈”, 欣欣当上了“奶奶”。刚开始“奶奶”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奶奶”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观察分析:

  1.孩子们到娃娃家,已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自己选择角色,戴好了角色牌。)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但孩子们心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奶奶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奶奶”的角色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一幕:两个孩子都争选当“妈妈”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角色,所以让“娃娃家”的孩子们自选角色牌。其实孩子们对于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有关。

  调整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念儿歌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的投入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

  4.小班孩子在自选角色这个规则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孩子无法协商角色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角色的规则,并用图片的形式记载孩子表演过角色的轨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同时对能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和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帮助小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遵守规则。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5.在评价环节,运用情景再现法,让全班孩子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把遵守规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自愿、自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2

  观察记录人:xx

  观察时间:9月3日——9月7日

  观察对象:在图书区看书的幼儿

  观察目的:小班幼儿怎样看书以及归放书的情况

  记录:

  9月3日周一,早饭后,果果问:“老师,能看书吗?”得到确定后,他拿着椅子来到书柜前,随便找一个地方坐下,将摞在一起的书翻起,从中间抽出一本,放在书柜上由前向后逐页翻看。随后来了5名幼儿,随意做好后开始翻找自己想看的书,书开始错落,孩子们开始说话,产生无需状态。

  收书时孩子将书随意扔在柜子上,有滑落的无人捡起,有倒放的,基本上是杂乱的状态。(说明:书柜上此时无标识)

  9月4日周二,早饭后,先吃完的孩子,没有请示老师,自己拿好椅子来到书柜前:“老师,这个书柜上有小点、小树、小蝴蝶……”孩子们开始找标识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发现小书封面上也有对应的图案。然后它们开始像昨天一样找自己想看的书。看得很快,走马观花,很快就换书了。我问:“你看的是什么书,里面有什么?”孩子愣愣地看着我说:“不知道”。收书时,虽然有标识但他们视而不见,像昨天一样只满足于将书放到柜子上。

  9月5日周三,早饭后,没有像前两天那样让孩子随意入区,而是等他们都进完餐,我讲了一个书因无法回家而伤心的故事,请幼儿发现书与书柜上标识的关系,问大家应该怎样看书?“要把书放回家”“要一页一页看”“不能折页和撕书”……幼儿将书拿到自己位子上,像他们刚才说的那样看书,有的边看边说出书上的内容,收书时,孩子们气嘴八舌地说着“要把书放回家”(小部分回了家,另一部分仍然比较随意,放不整齐。) 9月6日周四,早饭后,只有5名幼儿进入图书区,他们是前3天放书有规律的孩子。“老师我能去吗?”“你看看他们是怎样看书和收书的?”孩子说对后我请他进入图书区。他们看得比前几天更仔细,关注书每页的画面情节了。收书时,先看的孩子开始引导并检查大家放书的情况了。“这本要这么放,那本对齐点,这本往里点……”书柜看上去整齐多了。

  分析:

  从幼儿看书的特点看,他们喜欢图案鲜艳的书,特别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水果、动物类的书,情节故事类书,他们只注重画面本身的有趣性,不能将情节联系在一起,除了老师反复讲过的书,他们会根据记忆进行模仿,里面的一些情节也可以讲述一些。

  从规则上看,孩子们喜欢随意一些的氛围,他们会发现身边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实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悟性好的孩子的提醒,在反复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建立图书区的规则意识。

  措施:规则是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该顺应幼儿的需求,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看,我的标志是生活化的,小水杯、小椅子、小汽车、小牙刷,比起简单的形状更能让幼儿感到亲切。标志也由简单到复杂,通过方位的转变、缺失图案来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天一点点的改变中孩子们逐渐熟悉了解规则的内容并尝试遵守。由此我想,做任何事都不能心急,首先要了解,然后逐步改变,并给我出书上的内容,收书时,孩子们气嘴八舌地说着“要把书放回家”(小部分回了家,另一部分仍然比较随意,放不整齐。)

  9月6日周四,早饭后,只有5名幼儿进入图书区,他们是前3天放书有规律的孩子。“老师我能去吗?”“你看看他们是怎样看书和收书的?”孩子说对后我请他进入图书区。他们看得比前几天更仔细,关注书每页的画面情节了。收书时,先看的孩子开始引导并检查大家放书的情况了。“这本要这么放,那本对齐点,这本往里点……”书柜看上去整齐多了。

  分析:

  从幼儿看书的.特点看,他们喜欢图案鲜艳的书,特别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水果、动物类的书,情节故事类书,他们只注重画面本身的有趣性,不能将情节联系在一起,除了老师反复讲过的书,他们会根据记忆进行模仿,里面的一些情节也可以讲述一些。

  从规则上看,孩子们喜欢随意一些的氛围,他们会发现身边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实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悟性好的孩子的提醒,在反复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建立图书区的规则意识。

  措施:规则是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该顺应幼儿的需求,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看,我的标志是生活化的,小水杯、小椅子、小汽车、小牙刷,比起简单的形状更能让幼儿感到亲切。标志也由简单到复杂,通过方位的转变、缺失图案来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天一点点的改变中孩子们逐渐熟悉了解规则的内容并尝试遵守。由此我想,做任何事都不能心急,首先要了解,然后逐步改变,并给我和幼儿彼此适应的磨合。

  观察情况

  今天区角活动时,李瑞宏小朋友很快就进入了益智区,熟练的拿起了一盘积木,把积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接着他拿了小方块积木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玩起了垒高。过了一会儿,他把小方块积木全部都垒了起来。他看了看桌子,发现没有了,就开始东张西望,我发现他有点心不在焉了。

  这时,我看到李瑞宏又去拿了一盘其他的玩具玩起来了……

  观察分析

  我在观察他是在瞎玩,还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有所转移,就应及时介入,启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引导幼儿继续进行建构。

  措施与结果

  在幼儿刚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没有进行指导。之后当我发现孩子对于本次活动的兴趣有所减弱时,我就及时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了引导,为他寻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案例描述:今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让孩子们到图书区看图书,请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看,培养他们保护图书、喜欢看书的习惯,孩子们都显得比较高兴,刚开始的时候,还纪律还比较好,可是后来却发生了好几件事:

  1、几个小男孩拿着图书当方向盘开汽车,嘴巴里还不时的发出:“滴滴、叭叭!”的汽车叫声,有的还把书卷起来当话筒唱歌;

  2、好几本书都掉在了地上,却只见孩子从书上踩过的脚印,没有一个人会弯腰见图书,面对这幅场面,我说:“书宝宝已经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了,怎么没有人把书宝宝送回家呢?看!这本书宝宝已经在哭类!它可伤心类!”没人反应,最后还是乐乐小朋友把书捡起来放回了书架;

  3、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叫:“看!我这里有奥特曼!可好看类!”这么一叫,引来了旁边小朋友的兴趣,于是旁边的小朋友也想看,最后你争我抢,可怜的那本图书,只听“哗”的一声响,撕破了!

  4、书然在图书区呆了很长时间,只见他拿了一叠书,走到小椅子前,把手里的一叠书往椅子上一放,当垫子做。

  我的反思:

  面对以上孩子们在阅读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应该要即使去引导和纠正,因为当孩子们形成了某种不良的习惯后,要去纠正它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我想,让孩子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让她去体验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去尝尝行为产生后的苦果。任何的说教都没有幼儿直接的经验感受来的真切,来的有效!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3

  观察目的

  给幼儿发挥自己的空间,培养幼儿自信心。

  观察对象

  小罗

  年龄:五岁半

  观察实录

  户外活动时我和班里郭老师正在组织幼儿游戏,突然有小朋友告诉我:“老师,小罗在爬双杠!”我急忙向双杠方向走去,看到我,锦易的眼睛露出了一丝恐慌:“刘老师我错了!”我问:“你哪里错了?”“我不该爬双杠,我……”

  锦易受惊后那怯怯的样子把我给逗笑了:“锦易,你能不能再爬一次?”“什么?再上一次?”锦易有些吃惊。“是啊!再上一次,老师相信你能爬到顶端!但你一定要答应老师,保证自己的安全!告诉老是,能不能做到?”“能!!”锦易回答的很坚定。“小朋友,我们给锦易加油好不好?”“好,小罗加油!”“小罗,加油!”在我信任的眼神、肯定的语气里,在小朋友的助威声中,小罗改变脸上那种恐慌的神情被一种自信所取代,快速在我和小朋友的加油中顺利爬到了头。

  分析评价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禁锢,并自认为这样孩子才不会受伤害,但实际上却让孩子在失去很多快乐的同时,也失去了大胆去“挑战”、去探索的机会,从而泯灭了孩子的上进心。

  措施

  针对幼儿某种自发的。、颇具冒险性的行为,我们在保护孩子的安全,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接受我们“好意”的同时,更要积极运用语言激发孩子童趣、培养其进取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4

  场景一:中午吃面.缘的桌上洒出了几根,老师,是恬的弄清的!缘和恬坐在一组,中间隔了一位瑾.怎么回事?两人嘟着嘴,满脸的气愤,互不相让,决没有道谦的想法.了解后得知:缘说让欣不要与恬好,恬气急之下去动缘的调羹,几根面就这样掉了出来.

  场景二:吃完午饭,大家把小椅子搬到两边,他们喜欢和朋友放一起,各自的小群体.缘先吃完,放在了鱼缸旁观察着鱼儿.恬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缘的附近,然后对她说:我不是来和你坐一起的,我是来跟你说对不起的.!缘看着恬,不说话,但接受了她的抱歉,把自己的椅子挪了一下,接着恬把椅子放在附近,两人一起看起了鱼儿.

  教育反思:

  从矛盾的出现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的一小段生活片段.我想把它记录下来,因为从这一瞬间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片段,他们的真实想法.

  这从案例上看,这个矛盾的起源是孩子间的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怎能让一个孩子如此气愤?这要说到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有成人的群体,孩子也同样有自己群体,也就是他们的朋友.于是坐在一组的孩子就成为一个小小的群体.上课时,他们相互讨论;做游戏时,他们互分角色;空余时开始聊天、说热闹.虽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会把这话挂嘴边,但孩子的好朋友还是有一定界线的恬想嬴得朋友的爱,欣就坐在恬的旁边,要是真不和自己好了,那多没趣.为此她为缘的话而生气,停不了缘的嘴,只能另想方法对付,于是场景一的画面就出现了.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是:孩子之间能自己解决矛盾.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帮助分清是非然后让他们相互道谦,孩子是口服心不服,师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恬的抱歉是自发,她想与缘在一起,也知道刚刚的做法不太好会影响她们的关系,于是很自然的道谦,之后两人又成了密友.原来,孩子的矛盾里也有学问.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5

  材料投放:各种运水的工具。

  观察要点:

  孩子们用各种运水的方法。

  孩子们在用我们收集的各种工具装水,他们发现有些不能装水的东西,如:有洞的瓶子、漏斗等,想办法后也能让他们装进水的。他们都觉得篮子是不能装水的,篮子到底能不能象有洞的瓶子、漏斗一样响了办法后也能装水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孩子们。

  悬念设置策略是指教师将幼儿在一次区角活动结束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悬念,让幼儿在下次活动中找答案的教学策略。每次区角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幼儿的探索积极性、主动性加以保护,并使之延续和发展,使孩子们能比较持久地对探究物发生兴趣,教师必须将幼儿相互交流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出来,鼓励幼儿继续探究,直到发现它的秘密为止,这样为下次的区角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也为老师下一次的区角活动的精心准备提供了目标要求。例如:篮子到底能不能象有洞的瓶子、漏斗一样响了办法后也能装水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幼儿下一次探究的兴趣,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深入下去。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相关文章: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11-08

(精选)小班区域观察记录08-22

(经典)小班区域观察记录08-26

【精选】小班区域观察记录07-11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优选】07-10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实用)07-07

区域观察记录小班(热)07-22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必备)09-22

小班区域观察记录[合集]09-21